首页次元太平天国的那些事儿章节

十二、无湘不成军(4)

推荐阅读: 贴身狂少 逆天邪神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龙王殿 修罗武神 我的父亲叫灭霸 赘婿当道 魔天 大叔,不可以 乡野小神医

曾国藩稳定了湖南社会秩序以后,便正式着手组建湘军。曾国藩不是军人,也从来没有摸过武器,缺少军队建设的灵魂,因为武器是士兵的灵魂。但是他干过国防部副部长(兵部左侍郎),加上又笃信经世之学,从而有效的补了这种缺失。他深知军队的实际情况,也找到了政府军的根本弊病,那就是大家都相互妒嫉,相互拆台,见死不救(将于将不相习,兵与兵不相知,胜则相嫉,败不相救)。从此曾国藩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建设新型军队必须要对症下药,绝不能重蹈覆辙。务必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万众一心,才能战胜敌人。

一、大胆改革兵役制度,用募兵制代替世袭兵制。清朝绿营兵实行世袭制,基本上是父子相承。绿营子弟成年后可以随营习武,一旦营中出现空额,便可以迅速补上,因此绿营兵兵源主要依靠内招确保兵员。曾国藩坚持精益求精的募兵精神,坚决做到不滥收一兵一将,确保兵源的纯天然性(尽募新勇,不杂一卒,不滥收一弁biàn)。同时,曾司令还规定湘军士兵要招老实巴交的乡村农民,坚决杜绝绿营兵兵痞、政府临时聘用人员、油嘴滑舌之徒进入部队,切实把好政审关。紧接着曾国藩进一步规定,应征入伍的士兵要写下保证书,并提供家庭成员、家庭住址等详细信息。一旦有逃兵,就可以顺藤摸瓜,安籍直接抓人,彻底掐断了大家想当逃兵的愿望。

二、使用“传销新策略”募兵募将。曾国藩深知一个高素质的将领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所以在挑选湘军将领时,他下足了功夫,并精心制订了招兵“四项基本原则”。1、具备基本素质,作风优良,至少能带好一支军队;、珍惜生命,但不畏惧死亡;、不过分求取名利;4、吃苦耐劳,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忍受辛苦)。

在“四项基本原则”的考量之下,湘军将领基本上都能达到才堪大用,涌现出了像塔齐布、周凤山、鲍超、彭玉麟、杨载福、胡林翼等一大批的杰出将领。从军队组织形式来看,实行上级选拔下级的层层选拔制度,即统领由大帅挑选,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官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官挑选,士兵由什长挑选。这就是曾司令的厉害之处,他从根本上根除了将不识兵,兵不知将的局面。

可能你还没有明白,我换种方式说吧。比如你在湘军做个班长(什长),你下面的士兵就由你自己按照曾司令的基本要求去招募。你所招募的士兵,有可能是你的同学、老乡、兄弟、侄子等。一旦你处于危险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兄弟、老乡、侄子、同学都会与你坚持到底,毕竟大家是“关系户”,不好意思拆台。最好的情况是一旦你阵亡了,你的兄弟、侄子、同学基本上都会为你报仇,能够有效的激发大家的仇恨。基于亲戚关系、同学关系、老乡关系,大家紧紧的拴在了一起,这样全军就能有效的统一起来。所以湘军的征兵工作一般都在长沙、宝庆两地招募,因为这两地的老百姓比较憨厚、一旦动起手基本上都会打到底,除非把敌人打倒,或者被敌人打倒。湘军在外地作战时,如果需要征兵,一般都会回湖南。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在外省招募,但这是极少数情况,从而真正达到了“无湘不成军”。

三、高薪养兵。湘军通过举办捐输,办理盐务、征收商业税(厘金)等方式,筹集到了巨额军费。截止同治4年(1865年),湘军共使用军费98899.两白银(包括物质折算成白银),所以湘军的待遇远非绿营兵、八旗兵可比。

曾司令经过反复权衡,制订了湘军粮饷章程。规定陆军营官每月工资50两,另外还有10两的办公费和夫价银。当然了,这10两费用包括了后勤保障人员、医务人员以及其它基本开支。哨官9两,哨长6两,什长4两8钱,亲兵4两5钱,伙夫两钱,挑夫两。水军与陆军基本上一致,头篙、舵手与哨长相同,舱长与什长相同,只有哨官是陆军哨官的两倍。全军将士人平均工资每月达6两白银。

曾司令为防止各军将领多设官员、挑夫,冒领军饷,在湘军粮饷章程中特别规定,凡带兵千人者每月开支不超过5800两,带兵万人者不得超过58000两。据可靠人士统计,绿营兵同级将士的军饷不足湘军的三分之一。为了解决广大士兵的后顾之忧,曾司令还特别规定,凡是退役的将士,都可以得到一大笔安置费;受伤的将士按照伤情领取抚恤金,一等伤员白银15两,二等伤员白银10两,三等伤员白银5两,打残废了的另算;阵亡的将士同样也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抚恤金——白银0两。也就是说,你从进入湘军的那天起,你就跟万恶的金钱挂上了勾,无论你是生、还是死,无论你是受伤、还是残废,高薪水都会一直陪伴着你,对你不离不弃。重赏之下,大量勇夫加入了湘军(将士愈饶乐,在争求从军)。

四、严肃军队纪律,狠抓思想政治工作。湘军11个文职官员中,翰林和进士各有4人,举人有人,秀才人,基本上达到了文化型的军事长官,这就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曾国藩不辞辛劳,兼任了湘军政委,将全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每逢三日、八日军队操演时,他都会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更不要沾染绿营的恶习(国藩历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为了便于以乡巴佬为主体的士兵记忆,曾国藩将湘军军纪撰写成了《爱民歌》,供大家传唱,不但充分发了挥音乐的魅力,而且还实现了娱乐与纪律的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不扰民。歌词如下: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

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这就是他选兵要选老实巴交的农民,择将要择有文化的绅士和文生的原因所在。若干年以后,一个人依据《爱民歌》为蓝本创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取得了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个人就是毛泽东。此外,曾司令还非常注意安抚百姓。为了从内心感化百姓,让他们不要选择逃亡,从而稳固后方,毕竟粮食主要来自于农民伯伯。为此他还撰写了一首《莫逃走》的安民歌,劝诫广大百姓“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歌词如下:

众人谣言虽满口,我们切莫乱逃走!

我境僻处万山中,四方大路皆不通。

我直天下一大半,惟有此处可避乱。

走尽九州并四海,惟有此处最自在。

别处纷纷多扰动,此处确是桃源洞。

若嫌此地不安静,别处更难逃性命!

我境大家要保全,切记不可听谣言。

任凭谣言风浪起,我们稳坐钓鱼船。

一家安稳不吃惊,十家太平不躲兵。

一人当事不害怕,百人心中有柄把。

本乡本土总不离,立定主意不改移。

地方公事齐心办,大家吃碗安乐饭。

曾国藩本着“敢打仗、打胜仗”的治军理念,对部队实施强化训练,主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上操,有早晚两操。主要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用当时先进的儒家思想和曾氏理论武装全体官兵。

二、演练,科目分得很细。新兵每十日中逢三、六、九日上午练习武艺、阵法;逢一、四、七日练习抬枪、鸟枪打靶与阵法;逢二、八日练习跑跳;逢五、十日练习连环枪法。另外每天都要练习拳、棒、刀、矛等传统冷兵器。阵法主要以戚继光的鸳鸯阵、三才阵为主,力争做到中西结合、古今结合。

三、点名,中午和熄灯之前都要点名,防止士兵开小差。

四、巡逻。为了防止敌人搞突袭,曾国藩还规定部队无论在何地扎营,都要坚持站墙子,李鸿章更是高度的评价了湘军的这一制度:“吾以为湘军有异术也,今而知其术之无他,惟闻寇至而站墙子耳”。湘军的营垒犹如今天的“环形防线”。最外面一圈是鹿砦;中间为两条壕沟,外壕宽两米半,内壕宽度减半;最里面一圈是营垒的核心,一圈土墙——正墙高两米多,顶部留有枪炮眼,内侧的子墙高度是正墙的一半,墙顶有两尺宽,士兵可以站立在上,依托正墙上的枪炮眼,向外观察、射击。湘军将这样的营垒称为“墙子”,由此引申出“站墙子”。

每天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4点钟)与定更之前(相当于现在的19时前),湘军便派遣营垒中三分之一的士兵站墙子,夜间则派一成士兵站墙唱更,彼此轮换,劳逸结合。一旦遇到袭击,三分之一的将士可以暂时抵档一阵,其他的将士就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因此湘军挺进的速度非常慢,日行不过三十里路,因为要修建大量防御工事。李鸿章充满信心的说道:“半日行路,半日筑营,扎稳脚跟,劳逸结合,这就是(湘军)很少打败仗的秘密”。(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彼岸天国重生九八之逆天国民女神[天国王朝]天国一梦萝战天国签到海贼从处刑罗杰开始这个督主,爆宠的!蛊医传人在都市前夫想吃回头草花朵消失在时光机场爱在机场那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