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都市北洋权魔段祺瑞章节

第69章

推荐阅读: 赘婿当道 魔天 逆天邪神 乡野小神医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大叔,不可以 我的父亲叫灭霸 贴身狂少 修罗武神 龙王殿

摊开地图可以看到,由奉天进关不外两条路:一条是进山海关,一条是出热河。山海关一路既近又平坦,有现成的京奉铁路可通,交通十分方便快捷。出热河分南路和北路。南路由北镇出朝阳,经凌峰进喜峰口,这一路较远,交通运输均不方便,但战略地位很重要,因为,对方通过进军朝阳,可直接威胁锦州;北路是由通辽、开鲁,经赤峰南下多伦,再进喜峰口以西各口。这是最远的一路,交通运输都很困难,不过可以利用骑兵,不是没有可为……奉军的战略是:集结主力于山海关,九门口一线。进攻先从热河方面开始,预定待热河方面与山海关,九门口一线齐平后,一线主力再发起进攻,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入关。

6个军的具体部署是:第1、军14个团5万人,担任山海关、九门口一线;第军7个团万余人,担任热河南路;第4军6个团摆在锦州作总预备队;第5、6军6个团(以骑兵为主)担任热河北路。

194年9月15日,热河一线战斗已经打响。奉军相继占领开鲁、朝阳,向凌源进攻,18日,榆关一线开始交火……直军部署是这样的:

……15日曹锟收到张作霖出兵电报后一片惶恐。立即急召吴佩孚来京主持军事。17日吴到京、受到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隆重欢迎。

当晚,曹锟大排盛宴,全体阁员,直系大将,北京政要悉数出席作陪。曹锟满脸挚诚紧握吴的手说:“老弟,我老了,辛苦你摄行陆海空大元帅之职,一切便宜行事。”

次日晚10时,吴佩孚身着长袍马褂,趿拉着鞋出席在公府四照堂举行的点将会,组成“讨逆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吴佩孚松松垮垮,随随便便宣布了大军组成:

王承斌任副总司令兼筹备司令,张方严任参谋长,彭寿莘为第一军总司令,4万余人;王怀庆为第二军总司令,。5万余人,冯玉祥为第军总司令,。5万多人;张福来为援军总司令,杜锡珪为海军总司令,熊炳琦为山东后方筹备总司令,李济臣为河南筹备总司令,郑士琦为直鲁海疆防御总司令,曹锐为军需总监理。

此外,组成10路援军:曹瑛、胡景翼、张席珍、杨清臣、靳云鄂、阎治堂、李治云、潘鸿钧、潭庆林分任1至10路援军总司令。

吴佩孚的军事阵容十分宏大,他把几乎所有直系军政要员罗致在内,连内阁成员也分别聘为“高级顾问”等要职。

会后,吴佩孚接见了新闻记者,大言不惭地声称:我出兵0万,两个月内平定奉天。张作霖下台后,他儿子张学良可以派送出洋学习,所有外国人在东三省特权,我都予以尊重。南方问题也不难解决。陈炯明就要打进广州了……这次战争,双方投入总兵力达55万人之多,是北洋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段宏业、姚震等人,奉段祺瑞之命,对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人作了长期策反工作。段祺瑞又通过贾德耀、李长泰分别给冯玉祥捎去亲笔信,要他“看清前途,当机立断”。因为冯玉祥等并非军嫡系,军饷长期拖欠,军械得不到补充,现在已经10月深秋,官兵们还穿着单衣在西北荒原上行军作战,其困苦可想而知。所以,官兵们对曹、吴恨之入骨,怨气冲天,早有寻求出路之意。经过段祺瑞、张作霖的策反工作,他们态度由暧昧到明朗。倒戈已成定局。

张作霖通过马炳南,秘密接济冯玉祥军费100万元;段祺瑞又通过姚震、密送军费160万元,解决了冯军燃眉之急。

现在,冯玉祥、王承斌、胡景翼、孙岳拟定了两种倒吴计划:一是吴佩孚打胜了,他们就把军队集中在谕关,不让吴佩孚进关,压迫曹锟任命吴佩孚为东三省巡阅使,这是倒吴不倒曹的计划;二是吴佩孚打败了,他们就回师北京发动政变,这是曹吴并倒的计划……段祺瑞夜以继日地忙碌,废寝忘食地关注着战事。奉军的一点小胜,会使他喜不自禁;奉军的一点失利,会使他惴惴不安。他的每条神经,每个细胞都与战事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是决定他命运的最后一搏。

10月日,贾焜亭风尘仆仆回到天津,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贾焜亭是段祺瑞一月前派往冯玉祥部,进一步洽商倒戈事宜的,因怕事不机密,段祺瑞不断派出新面孔。一进门,他就情不自禁地喊:“督办,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他一面擦汗,一面介绍。

……上月下旬,他奉命去冯营,把段祺瑞的一封亲笔信交给冯玉祥。冯看后十分高兴。他说,段芝老想得很周到,若杨士琦和阎锡山能及时切断津浦,京汉两条大动脉,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

他说,自从吴佩孚得势后,气焰嚣张,目空一切,对不顺其意者打击压制。他的嫡系部队饷械两全;对西路军,不仅不发粮饷,反令就地征筹。西路军所过皆不毛之地,到哪里去筹?棉衣一旅只发100套,有将近一半的人穿不上棉衣;经曹锟批准的18门陆炮和000一支步枪,还要花10万元贿赂才能领到。很明显,吴佩孚是想以参战之名把冯玉祥赶出北京,将其消耗在荒凉贫瘠的长城塞外……这种窝心日子实在受够了,只有造反才是出路!

冯玉祥对倒戈做了精心策划。他与胡景翼、孙岳结成生死同盟,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做到里应外合,他派孙岳以“京畿空虚”为名,说服曹锟把他驻保定的混成旅调到北京拱卫京师。曹锟不知是计、欣然同意。他借口山路难走和粮饷难筹,一再拖延行军日期和速度。在顺义到牛拦山的平原地带,他命部队昼进夜退,以拖延时间……当西路军达到滦平时,冯玉祥得知直军九门口失陷。冯立即命参谋长刘骥火速回京,会同胡景翼和孙岳做好发动政变的最后部署。时过不久,冯接到吴的参谋长张方严从前线拍发的急电:“此间形势危急,不有意外胜利,恐难挽回颓势”,催他迅速进军,以资牵制。冯玉祥怕不保险,又打电报与北京联系证实。

10月19日,冯玉祥召集张之江、鹿钟麟、李鸣钟、邓宝珊等将领开紧急会议,贾焜亭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正式宣布班师回京,发动政变。日午夜1时,先头部队到达北京,迅速占领电报局、电信局、车站等要害部门,进而控制了全城。次日,总统府卫队被迫缴械投降,曹锟被拘于中南海延庆楼……西路军纪律严明,每人佩戴“不拢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臂章,对百姓秋毫无犯。北京市民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听了贾焜亭的汇报,段祺瑞十分激动。反直大业终于成功,4年蛰居生活终于结束,东山再起的希望终成现实,怎不让人由衷的高兴?他动情地说:“好啊,人心大快,大快人心!”

他立刻跑到电报房,给张作霖发电,虽然张得到的消息并不比他晚,他还是愿意同他一起分享喜悦。

段祺瑞神情亢奋,夜不能寝。他一遍遍设计着政治蓝图,一次次的想着大政方针,好像一统江山成了段家的了……次日,政变消息得到证实。中外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北京政变消息和冯玉祥领衔的主和通电。电文说:

……国家建军,原为御侮;自相残杀,中外同羞。不幸中国自民九以还,无名之师屡起,抗争愈烈,元气愈伤。执行者苟稍有天良,宜如何促和平,与民休息;乃者东南衅起,延及东北,动全国之兵,枯万民之骨,究之因何而战?为谁而战?主其事者恐无从作答。本年水旱各灾,饥荒遍地,正救死之不暇,竞耀武于域中。吾民何辜,罹此荼毒?天灾人祸,并作一时。玉祥等午夜彷徨,欲哭无泪,受良心之驱使,作弭战之主张,爰于10月日决意回兵,并联合所属各军另组中华民国国民军,誓将为国为民效用。如有弄兵而祸吾国,好战而殃吾民者,本军不恤执戈以相周旋……至一切政治善后问题,应请全国贤达急起直追,会商补救之方,共开更新之局……随后,冯玉祥又以曹锟名义下停战令,撤销讨逆军总司令部,免除吴佩孚直鲁豫巡阅使和第师师长等本兼各职。改参加政变各部队为“中华民国国民军”,公推冯玉祥为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胡景翼,孙岳分任副总司令兼第、军军长……现在的段祺瑞思想十分脆弱,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左顾右盼之中。他知道推翻曹、吴后,他会被拥戴出山的,所以,在天津成立了以秘书、外事、财政、庶务、军事、联络等处的影子政府,负责处理内外事宜。分别由姚震,孙宝琦、曹汝霖、李思浩、魏宗瀚、许世英等人主持。不过,最近从北京传来消息,使他十分不快。

10月日,冯玉祥主持召开军政会议。会上,冯十分推崇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提出只有实行他的建国方针,才能救中国。因此议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政。在先生来之前,先成立以黄郛为首的摄政内阁处理国务。他的提议得到与会者原则确认。这时,孙岳提出一个权宜之计,他说,中山先生能否北上,愿不愿北上就职尚不得知,且尤须时日,所以建议暂时请段祺瑞出山……由此看来,他们请他出山,完全是权宜之计,并非真心拥护……不久,各大报发表中山先生贺电:“义旗聿举,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幸,建设大计,即欲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

冯玉祥立即复电:“辛亥革命,未竟全功,叹致先生政策无由施展。今幸偕同友军戡定首都,以役既平,一切建国方略,尚赖指挥,望速命驾北来,俾亲教诲。”

8日,孙中山发表了《时局宣言》,重申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立场……听到这些消息,段祺瑞心怀妒忌,心事重重,很不是滋味。

他推开窗户,遥望南天,陷入沉思。萧瑟秋风中,枝叶枯黄,花瓣萎缩;预感到严冬来临的雀鸟们,在屋脊上、树稍上蜷缩着身子,重温着昔日的温馨与甜蜜。一股惆怅,失意和压抑情绪涌上心头,几天来的欢乐情绪,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三民主义、三大政策,都对他格格不入,甚而深恶痛绝。他与中山的合作,完全出于功利目的。他既不想长期与他合作,更不想尊奉他为领袖。可冯玉祥推崇孙中山,令他酸溜溜不是滋味。再说,奉张能否最后战胜直军,冯、张能否真诚合作,中山先生能否北上主政,中国向何处去,他将在新政中扮演什么角色,能否一展抱负?这些都是未知数,都难以预料。因此,无论如何现在还不是陶醉胜利的时候……段祺瑞一天天关注着北方形势,更关注吴佩孚的变化。

10月6日,魏宗瀚神色慌张跑来向他报告:“报告芝帅,吴佩孚率兵入津,把指挥部安在新车站。芝帅要不要躲一躲?”“他带多少人?”“七八千人。”“榆关战事如何?”“据说吴佩孚把前线战事交给张福来指挥,自己率第和第6师各一部回救北京。在途中发出电报说:‘大总统顷派密使前来,声称冯玉祥派兵包围公府,本大总统已失去自由,特命吴总司令星夜率师入卫,会师讨贼,所有征讨事宜,均着吴总司令便宜行事。’他的军队在杨村布防,对冯军采取守势,给齐燮元、孙传芳、李济臣、萧耀南等发急电,命他们赶紧派军北援……”

“哈哈。”听罢魏宗瀚的话,段祺瑞突然迸发出一阵大笑,笑得魏宗瀚等你瞅我,我看你,都感莫名其妙。因为,放声大笑是老段极少有的事。许久,他才收住笑,感叹道:“吴小鬼啊,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也有失算的时候,你败定了!”

魏宗瀚说:“卑职生性愚钝,请老总明示。”

老段自以为是地说,“吴佩孚应保存实力,迅速撤出战斗,控制津浦路和京汉路,以便与河南、江苏、浙江的直系势力连成一片,把自己立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而不是陷自己于两面受敌的不利境地。是他自己钻进死胡同啊!”

姚震说:“对呀,这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魏宗瀚说:“智个屁,他其量不过小聪明而已。”

李思浩说:“这倒是,不然也不会落到众叛亲离的下场。”

段祺瑞补充说:“吴佩孚还有一点重大失策,张福来是有名的草包,吴佩孚把10万军队交给他,无异于白白送死。吴佩孚休矣!”

果然,10月8日,榆关战争发生急剧变化:由平泉、冷口入关的奉军李景林部,从斜刺里杀出,一举占领滦州,截断了直军的归路和榆关、天津的交通线;加上主帅离位,北京政变,使直军军心涣散,顷刻间直军阵线土崩瓦解,10几万直军相继缴械投降……同时,冯军占领了杨村和北仓,吴佩孚的司令部被迫由天津新站移到军粮城。这时,他才想到由津浦路南下,另谋出路。然而,已经晚了。郑士琦突然宣布“武装中立”,拆毁铁路,派兵进驻沧州、马厂、阻止吴军假道山东。与此同时,阎锡山也出兵石家庄,控制了京汉路……吴佩孚成了瓮中之鳖。

段祺瑞非常关心吴佩孚的命运。他听说吴万念俱灰,悲观厌世,终日狂欢,扬言要为曹锟“以身殉节”;并声明:一切过错均在自己,与大总统无关,愿以自身换取大总统的自由。他还听说,有人劝他进租界他不去,劝他南下他不走,甘愿坐以待毙……段祺瑞心里一酸,眼睛湿润了。他慨叹道:“英雄啊,难怪他以关(公)、岳(飞)自诩,果真是个英雄!”虽然,吴佩孚处处与段祺瑞为敌,把段祺瑞搞得十分狼狈,甚至丢官罢职,全军覆没,但他对吴的才干和忠义向来推崇备至。他哀叹自己为什么没有这样的部下!现在他要挽救他。想着,立刻提笔写了一封短信,让段宏业秘密送交。当宏业看到“速离去,否则被擒耳”时,大惑不解地问:“爸爸,吴佩孚与我们不共戴天,您怎么还救他?”

段祺瑞意味深长地说:“唉,你知道什么?直系不能灭,吴佩孚不能倒啊……第一,我这个北洋领袖,已变得一无所有,我要直系为我所用;第二,维持直系在长江流域的势力,有利于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使北方两大派不能为所欲为,我便可以游刃于三派之间高枕无忧了。快去,亲手交给他。就说我已为他安排好几艘兵轮和10余艘商船,可以从塘沽浮海南下。……”

11月日下午,吴佩孚率残部000余众退往塘沽,所余粮食枪械弹药,都在车厢上加盖封条,“移交段督办查收”字样,乘船南去……突然,段祺瑞身价陡增,门庭若市,成了解决北方时局的中心人物。10月6日,冯玉祥正式发出通电,推举他为国民军大元帅,催他进京主政。10月0日,张作霖、卢永祥和奉军高级将领联名发电,公推他为各路联军统帅。

那些趋炎附势的皖系、安福系、研究系、交通系军人政客,亲信爪牙,如蝇逐臭追随在他的左右,对他大献殷勤,段宅主仆上下,无不满面笑容,喜气洋洋,庆贺老爷东山再起……11月9日上午,段祺瑞理发修面,精神焕发,穿一件灰色毛料长衫,外套一件银狐皮呢坎肩,足蹬千层底布鞋。虽然,岁月沧桑留给一位61岁老人的是老态龙钟,但更多的是志得意满,踌躇满志!

在段祺瑞几次电邀下,今天,冯玉祥首先到津,共商战后事宜;他同时给张作霖发出邀请,部下们扫数去车站欢迎冯玉祥,他在家焦急等候。他对这位好标新立异,好出风头,只闻其人,未曾谋面的冯玉祥并无好感,但他知道他有人有枪,同样不能得罪。所以,他在冯玉祥身上花的功夫,并不比张作霖少……大约10点多钟,下人报告冯总司令到。段祺瑞赶忙趋步上前迎出二门外,在台阶下与健步而来的冯玉祥相遇。冯玉祥身材魁梧,神采奕奕,声似洪钟。给他敬礼,向他问候,不管从礼仪上还是军风军纪上,都是无可挑剔的。在牛高马大的冯玉祥面前,段祺瑞尤显矮小孱弱,尤其当他柔弱无力的手握在冯玉祥结实肥厚的大手时,他顿感一股无形的威慑力,使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自惭形秽……“哈哈,冯将军,欢迎欢迎。请!”“芝帅请!”

宾主坐定,茶点献上,段祺瑞才留意端祥这位闻名遐迩的名将。

冯玉祥时年4岁,身高在180公分以上,体重不下百公斤。一副宽厚和善的大脸,浓眉下一双硕大精灵的眼睛。他穿着与士兵一样的粗布军装,粗布鞋,扎着武装带,挎着小手枪。虽然身材高大,但腰板胸脯挺得那么直那么高,精神那么饱满,仿佛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力……冯玉祥原籍安徽巢县,生于直隶省青县兴济镇,幼年移居保定,家境十分贫寒。他1岁入伍当戈什哈(勤务兵),1岁接受正规训练,0岁进袁世凯卫队旅当兵。靠自己勤学苦练,逐步升迁至哨宜、管带。他受革命党人影响,秘密加入“武学会”,传播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同志,密谋举事,旨在推翻满清统治。辛亥革命时期,冯参加滦州起义,因失败而遭革职监禁,后其舅父陆建章担保才获释放,先后当了团、旅长。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冯被派遣入川镇压反袁军,因其忠于共和,反对帝制,暗中联络蔡锷,终于迫使陈宦宣布四川独立,给袁以沉重打击。张勋复辟后,段祺瑞迫于形势需要,将隐居京郊天台山的冯玉祥复职,冯率讨逆军先头部队攻入北京,一举击败辫子军,挽救了共和政体。以后,几次站在直系一边与段祺瑞为难……寒暄过后,段祺瑞忽然问:“焕章对时局有何高见?”

一方面,冯玉祥对段祺瑞的所想所思并不摸底;另方面冯玉祥只顾一门心思倒戈,对改造政局并无成见。所以,他说:“卑职尚无定见,愿闻芝帅教诲。”

段祺瑞颇多感慨地说:“余隐居津门,不断检思过去,对我一向亲信的‘武力统一’政策渐失信心。曹、吴、张皆我提掖之人,他们一旦翅膀硬了,都打起我来。我因武力政策之失败,而顿生感悟之心……”

冯玉祥不知老段所怀何意,只好恭维:“芝帅有此感悟,实乃万民之幸。望芝帅沿着和平之路走下去。”

段祺瑞继续说:“本人如能重掌政事,对政府痼弊必作根本之改革;政府应以人才为主,不以党系而侧之;外交应取独立态度,不以某国而亲之;财政要立足本国,不以举借外债而为之……为此,政治上必有一番新景象。”

不知是段祺瑞真的“感悟”,还是故作姿态骗取对方好感。不过,要果真如此,倒不失为乐事。冯玉祥高兴地说:“好啊!芝帅有此抱负,实令晚辈喜出望外,也是国人造化。晚辈定当竭力拥戴之。”

“好好,有你身体力行,余愿足矣。”

这时,下人报告:午宴备齐,请客入席。他们手拉手步入餐厅,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好友。(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我给妖怪调奶茶无上金丹大道鹿鼎生存法则鹿鼎任我行有一点动心[娱乐圈]全球天灾末世天灾来临阿尔萨斯的亡灵天灾网游之天灾回到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