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代天工造物:盐韵情章节

第379章:后记之盐韵古今

推荐阅读: 乡野小神医 我的父亲叫灭霸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魔天 大叔,不可以 逆天邪神 修罗武神 赘婿当道 龙王殿 贴身狂少

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韫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天工开物?井盐》

大约在两亿年前的三叠系,自贡地区正处于由海而陆的转换时期,此时,大量的盐卤、岩盐、天然气被理藏于此,形成了四川盆地三叠系岩盐与卤水矿床的典型代表地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沉淀,便造就了自贡“千年盐都”与“恐龙之乡”的美名。

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的富世盐井,被认为是自贡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它的出现,开启了自贡盐业的第一篇章。

这口盐井的发现者是一位叫梅泽的獠族人,据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

于是,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人们在梅泽发盐泉地方,今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富世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富世盐井在蜀中已然闻名遐迩,以产量高、盐质好而富甲一方,并促使政府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设置了“富世县”,这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注:此处的富世县与文中的富顺县有一定的出入)

隋唐时期,“富世盐井”曾创下日产六千一百多公斤的纪录,而它的赋税竟占到蜀内盐井年税总额的两成有余。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世盐井”亦被改名为“富义盐井”。到了宋代,又改为“富顺县”。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随着盐卤资源的枯竭,这口连续生产超过千年的古盐井最终废弃。

富顺因盐而兴、因盐成镇、因盐设县,因盐而孕育出了四川第三大城市——自贡市。

1939年,因盐业发展的需要,富顺划出自流井等周边,荣县划出贡井及周边,各取首字成名而立自贡市,建市仅有八十年,而自贡“千年盐都”之“千年”二字,则是自富世盐井开始。

随着盐业的发展,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四川盐井的开凿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那便是靠着四川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凿出了数以千计的卓筒井,使钻井技术从人工挖掘发展为机械钻井,即绳索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可将盐井开凿至地下很深处。

卓筒井是一种井眼"如碗大",深数十丈的盐井。它采用一种被称作"圜刃"的锉头顿击井底,破碎岩石,再使用扇泥筒捞取凿出的泥沙,将钻井、洗井、固井同时完成,并将凿井风险降到最低。

自此,大口浅井变为小口深井,深度可达一千米。而这种被后来学者称为“冲击式(顿钻)”的凿井工艺,亦成为世界钻井技术的先驱,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继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

到了明清时期,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自贡地区逐渐臻于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顿钻凿井工艺——细密的凿井程序,钻头与钻具的改进,测井与纠斜,以及巧夺天工的修治井技术。

至清代道光年间(1835年),自贡又开凿出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这标志着古代井盐钻井技术的成熟,而这口井,至今卤水未竭。

到了1943年,人们才开始使用机器钻井,一直沿用至今。

尽管,富世盐井与大公井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然湮灭,千船竞帆的运盐场面亦一去不复返,但旭水河依旧碧波荡漾,而自贡的盐文化亦被代代传承。

在富世盐井与大公井之后,自贡还出现了许许多多规模不同的盐井,其中就有现存资格最老的盐井—小桥井。

该井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芦厂坝公路右侧(今同兴路),凿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因靠近一座小石桥而得名,它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乾隆时期开凿的天然气井,也是目前己知的全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井。

小桥井原名洪海井,由一名王姓商民开办,钻了5年才见功效。

据载,它是一口低压气井,井深304.9米,天车高10米,井径仅有7厘米,却出现过日产盐超过5000公斤日和日产天然气超过200多立方米的情况。

数十年后,随着产气量的下降,此井逐渐废弃,但它始终是自贡盐业发展历史阶段中的一个代表,并随着自贡盐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小口径井逐渐被现代化的深井所代替的过程中,仍旧保留着清代前期的完整井型。

不仅如此,它依旧采用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凿井、修灶技术和工艺,并较完整地保留了当时就井设灶的生产现场,独具特色,别有韵味。而小桥井曾使用过的金盆锅,亦作为珍藏品现陈列于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中。

笔者的家离小桥井很近,而且笔者的舅舅正好住在小桥井的旁边,因此,每回去往舅舅那里,便会经过这口井,好奇驻足一会儿,遥想着它的前世今生。

它的占地面积很小,天车也不高,仅有十米,算是自贡保留下来的盐井中,天车最矮的一座。

在车马如龙的街道边,小桥井好似一道亘古通今的风景线,被绿荫环绕,遥望着对面的釜溪河,荣辱不惊。

有最矮,便有最高,位于今自贡贡井太平山东南麓,离自贡电视塔不远的马窝子,曾经伫立着天车最高的盐井—达德井。

它凿于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原名洪涌井。据记载,该井在钻到?468?米的“上脉”时,每天可汲黄卤6担,经过了108年之后,井主续凿“下脉”而见大功,每天可推黑卤120担,到民国十七年(1928),一个叫谢王成的人将该井买下,更名为“鸿兴井”,可6年之后又因井市衰退,销路疲滞而搁灶停推。

直到1938年,井主谢工成将井出佃给王绩良接手后,便更名为达德井,并使用电机推汲卤水,从而迎来了这口老井产卤的第一高峰时期,日产黑卤270担。

达德井的天车在半个多世纪里历经过多次修整、加固、升高,蔚为壮观,但在19世纪40年代,却“因火烧身”而化为灰烬,又再经历复修,到20世纪50年代,可日产卤水300余担,煎烧火灶14口,并在1958年“升天车,多汲卤”的战斗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由原来的40米升高到了113.4米。

到了70年代末,随着岩盐枯竭而停推,这座堪称世界之最的“东方埃菲尔铁塔”日后也被拆毁了。

因此,笔者也未曾见过这口井,甚为遗憾。

在梅珍与刘衍的故事中,并未出现天车,而是井架。其实,井架就是天车的雏形,而随着卓筒井的出现,天车也代替井架,成为盐都自贡最亮丽的名片之一,亦是自贡盐场的一大奇观。

在自贡盐业的鼎盛时期,天车数量超过万架,它们不仅外表壮观雄伟,而且技艺巧妙精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天车主要由数百根质轻、滤水性好、耐磨防蚀的杉木排列捆扎,组成若干外圆中空、从低到高逐渐收小的木柱,而形成“A”字型的塔式井架。

不管是从采卤技术,还是从古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天车都是“千年盐都”的标志与象征。

据考证,它比比西方、美洲1806年出现的类似井盐汲卤设备要早上1600多年。

不仅如此,据老一辈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对方不了解天车乃何物,误以为此乃射击他们飞机的军事装备,吓得他们不敢飞越盐都上空,让盐都的老百姓避免了好几次被轰炸的危险。

小桥井虽然井径只有7厘米,但并非井径最小的盐井,井径最小的盐井是位于今自贡自流井郭家坳一民宅内,凿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的“永兴井”?。

其口径仅有1.8寸,是自贡历代所开凿的1.3万多口盐井中口径最小的一口。

该井虽口径仅1.8寸,深度却达660米,日产天然气222立方米,黄卤超过1500公升。

据传,此井有一奇特现象:若井水位降到510米以下,便会有黑亮的井油随筒推出,每天可提15公斤左右,而在自贡历代凿成的井中,多为气井、卤井,因此,有人便给它取名“油井”。

当时的人们将卤水汲到井外,倒入旁边的大桶内,然后再将浮于水面上的油渣煎制成油以后,上市出卖,用以点煤油灯,而药铺亦买它可用作“药引子”。

1939年10月,当日本飞机轰炸自贡盐场时,一枚炸弹正好落在永兴井井场上,房烧灶毁,全井覆没,井主人迫于财力困乏,便弃井而去。

到了50年代初期,当地相关部门曾试图复淘采油,但未成功,而附近的居民见井口还有微气,便引之用于烧水做饭,直到1984年,一位朱姓人氏因建房,便彻底封掉了此井。

许多盐井在历史上皆因各种原因,销声匿迹,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却依旧保存至今,且卤水不竭。

这口位于今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侧,开凿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的深井,井径上段为114毫米,下段为106.7毫米,深度为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而十年后,在美国的卡诺瓦地区,卤井钻井纪录仍然只有1700英尺(约合518米)。

燊海井的成功钻凿,代表了当时我国在地质、钻井、开采等方面的最高水平,同时也表明了我国的钻井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并为开发地下深层资源(如天然气和石油等)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与第五大发明,而且,1001.42米的深度亦成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世界高度,不仅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燊”字三个火,意在表明天然气火苗旺盛、喷出如海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美好的寓意,美好的希望,技艺代代相传,薪火生生不息!

伴随着盐业的发展,盐道亦条条新建,四通八达,在运盐的同时,亦交换了商品与信息,让各地互通。

通过陆上盐道与水上盐道,自贡的井盐供给地区涵盖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等诸多地方,让各地百姓皆能品味蜀盐,让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而作为自贡人,早在东汉时期,便开创了盐帮菜系,而在每道色香俱全的菜肴中,皆蕴含着厚重的盐韵文化。

流传至今的盐帮菜系中,最令人食指大动的,便是冷吃兔。

冷吃兔对于四川人而言,绝不陌生,它属于川菜小河帮菜系,是一道自贡人天天吃不腻的本地菜肴,以味道香辣,却不带骨渣的兔肉而闻名,虽然比其他盐帮菜出现得晚,却因其独特的口味成为一绝。

几乎每个自贡人都会做这道菜,笔者也不例外,不过,怪哉的是,即便外地人偷学了做法过去,却还是做不出巴适的味道,兴许,这与作料中的盐、辣椒,以及香料有关,自贡独特的地貌造就了自贡的盐先香而咸、自贡的辣椒辣得板、自贡的香料亦是香味劲道。

因此,少了自贡的盐、辣椒与香料,盐帮菜便少了最纯正的美味。

想要吃最正宗的自贡菜,那便来自贡,寻找河边的本地馆子,饱食过后,便可沿着釜溪河缓缓散步,途经西秦会馆时,亦可进去逛逛,再次领略一下自贡的盐韵古今。

这座位于龙凤山下釜溪河边的会馆,原是清代陕西籍盐商为联络同乡、聚会议事而修建的同乡会馆,因称西秦会馆,俗称陕西庙。

在盐业兴盛时期的自贡,曾汇聚了天南海北的盐商,而来自全国各地的盐商皆有自己的同乡会,并建有各自的同乡会馆。

清代初期,在自贡经营盐业的陕西商人发了家,为了联络同乡、光耀祖宗,于1736年,依龙凤山傍釜溪河,集资修建了这座同乡会馆,因正殿中供奉着关羽,西秦会馆又名关帝庙。

会馆朝向西北方,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武圣宫大门、献技楼、大观楼、福海楼、抱厅、参天阁、中殿、正殿等。其建筑风格独特,气魄雄伟,是我国会馆建筑中的精品之作,也成为了自贡市地标性建筑之一。

鼎盛时期,自贡有大大小小的同乡会馆好几百座。

如今,大公井遗址附近,从生产区域的河街到作为商业街道的老街,方圆几里之内,仍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数家保存下来的同乡会馆,比如江西籍商人修建的江西庙、贵州籍商人修建的贵州庙、广东籍商人修建的南华宫等。昔日的这里,曾是三步一楼、五步一阁,可谓门庭若市。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自贡盐韵的盛景已然不复存在,仅能从清末诗人刘慎之的《富荣场景诗(八首)》里寻得一二。

一、天车

天车如竹笋,高耸入云天。保持不歪斜,四周风篾牵。

二、卤笕

两场运卤水,全恃竹笕竿。蜿蜒似蛟蟒,纵横山野间。

三、盐船

橹船歪脑壳,五支为一单。行止如雁行,恰运一傤盐。

四、水闸

水闸兴修起,其利难胜言。即可运盐货,又能灌农田。

五、煎盐工

灶旁煎盐工,赤身过冬夏。为了美观瞻,腰间围一帕。

六、人牛

机车未用前,推卤多用牛。小井养牛难,以人代作牛。

七、大板车

运盐大板车,力士十人携。上坡齐嗨哟,下坡来了哩。

八、绿呢轿

四人绿呢轿,其快疾如风。要问坐者谁,大公与二公。

相关阅读:剧透之诸天之上我在东京创造假面骑士天演之大越仙朝据说我以理服人[快穿]绝对主角[快穿]我开创了一个神系我的迷弟遍布宇宙我靠嘴炮刷副本[快穿]替身我是专业的(快穿)鱼跃龙门(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