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都市北洋权魔段祺瑞章节

第7章

推荐阅读: 赘婿当道 魔天 逆天邪神 乡野小神医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大叔,不可以 我的父亲叫灭霸 贴身狂少 修罗武神 龙王殿

丁汝昌、张文宣商议,决定连夜召开营职以上军官会议,向军官们据实相告,决定冒险突围,撞沉敌舰,以死相拼,幸存者可去内地再图进取……会上,马格禄首先跳出反对:“不可不可,那会以卵击石,自寻死路。”他的话音刚落,中外叛员一齐响应,给丁汝昌施压。一些兵痞破门而入,枪口、尖刀直抵丁汝昌、张文宣咽喉,要他们的发布投降令。丁汝昌、张文宣处之泰然,神情镇定。丁汝昌以疲惫的口吻说:“请吧,有你们代劳,省得我们自己费事了。”兵痞们的举动被牛昶昞劝止。丁汝昌说:“你们执意投降我无力阻拦,那就把所有舰只、大炮、重武器炸掉,不能留给敌人。”

牛昶昞说;“不可不可,那会激怒日军徒遭杀戮的。”中外叛员见不能动摇他们的决心,便一哄而散,接洽投降事宜去了。

丁汝昌锁上房门,摘去顶戴,脱去军服,换上一身母亲做的便装。没有官场的挟制,没有沉重的责任,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一双双阴鸷的眼睛和恶毒的面孔,他觉得一身轻松。他18岁误入仕途,已经40个春秋,天知道是怎么过来的?自从北洋成军,黄海大战,退避威海,天知道他受了多少夹板气?没有自己的意志、思想,像个牵线木偶,还要当替罪羊,遭世人唾骂……他厌恶地挥一挥手,自嘲地一笑,像驱赶一只讨厌的苍蝇,不想用烦恼事破坏了自己的好心情。于是他从容不迫地,不紧不慢地吞下早已备好的超量鸦片……会议无果而终,段祺瑞随众人溜出会场,他没有随牛昶昞去海员俱乐部(虽然牛昶昞和周道洪苦口婆心地劝说他),而是信步回了炮台,那里还有几十名学兵,他不愿跟牛昶昞之流同流合污,不愿意让同学寒心。他虽无刘步蟾的刚烈、丁汝昌的坚定、张文宣的柔韧、鲁牛的忠义,但他朴素的民族意识还是有的。他不愿做有辱祖宗和人格的事。他要把危殆局面和叛降活动告诉学兵,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他形单影只,徜徉在海岸上,迎着幽暗的夜色,沐浴着柔和的星光。不是战争,不是杀戮,这样的夜晚是何等的美好!他知道这是大嬗变的前夜,大杀戮的孕育,生死存亡安危荣辱的前奏。不是叛员们屡屡向敌人许诺乞降,这一切怕是早已发生了。忽然,他心生一丝恐惧与悲凉……“唉,这是天意,天意呀!”忽然,身后发出一声哀叹。段祺瑞回头一看,一个步履蹒跚的人走过来。段祺瑞拔出手枪喝问:“谁?”那人苍凉而疲惫地回答:“是芝泉老弟吧?是我。”段祺瑞仔细一看,是新任镇远号管带杨用霖。他们经常在一起开会,虽非至交,但很熟悉。

杨用霖,福建闽县人,参加海军0多年,由于学习刻苦,用心专一,不仅技艺全面,且精通英、日、德语,由炮官、二副、大副步步高升,素以“沉毅忠勇、严明有信”著称,在官兵中颇有威望。在黄海大战中,他与林泰曾配合默契,指挥得当,给敌舰以沉重打击,中外各家称他“文武全才,有亚洲纳尔逊”之雄风。去年11月,镇远巡海归来,因航标灯被风吹移,致使舰底触礁开裂,林泰曾自责失职,忧愤自戕。用霖则组织人力昼夜抢修,终将船底修复。用霖代泰曾为左翼总兵兼镇远号管带。在威海保卫战中,他配合步蟾和陆上官兵,屡屡重创敌人,立下赫赫战功。他性格内向,却颇有心计,给人以沉稳老练的印象……段祺瑞拱手示礼:“啊,杨大人!”杨用霖忧愤地说:“芝泉老弟,完了完了,从光绪五年北洋舰队成军,历时14载,今天毁于一旦,可惜一大批精英,一大批军舰就这样完了!到底谁之罪,谁之罪呀?”他的叩问,他的哀叹,令人锥心泣血,肠断魂销。段祺瑞悲怆地说:“啊,这是一曲千古悲歌。”杨用霖像喝醉酒,喃喃地说:“牛昶昞,周道洪一群败类,外国人投降情有可原,可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真乃寡廉鲜耻,刚才他哀求我向士兵劝降,并许以好处。我说滚你妈的蛋吧,老子绝不跟你们同流合污!”

“段大人,段大人!”一个戈什哈气喘嘘嘘地追上来,“您让我找得好苦。”段祺瑞停住脚问:“什么事?”戈什哈说:“张大人有要事找您。”段祺瑞说:“好,我马上去,你代我去一趟炮台,告诉他们把所有的大炮、辎重全引爆,一枪一弹不要留给敌人,让他们带着武器自谋生路吧。”戈什哈答应着去了。段祺瑞向杨用霖拱手:“杨大人保重,后会有期。”

杨用霖摇摇晃晃,蹒跚消失在黑暗里。段祺瑞走出二三十米,忽听身后“嘭”的一声枪响,他赶忙跑回来一看,杨用霖已僵卧在血泊里。段祺瑞心情沉重,脱帽致哀……段祺瑞来到张文宣住处,见张文宣目光呆滞,面色憔悴,反剪双手踱来踱去,室内坐着鲁牛。张文宣说:“芝泉老弟你坐。这几年我对你关照不够,向你道歉。你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今后定成大业,不该做无谓牺牲。他们给我在海边藏着一条小船,你跟鲁牛走吧,逃出一个是一个啊。”段祺瑞说:“大人,你的恩德卑职终生难忘,我们保着您一起走吧。”张文宣一挥手说:“不,我是不会走的,也不能走。你们快走吧,天一亮就走不了了。”鲁牛笑道:“俺要走就不回来了,俺还有好些事没干呢……”说着,一把钳住段的胳膊,“走,俺送你!”

他们刚出门,屋里枪声响了。段祺瑞和鲁牛骤然回返,见张文宣安详地倒在血泊里,二人扑上去号啕大哭。之后扯下被单盖在张总兵身上,双双跪地给心爱的总兵行最后一个大礼。一代精英溘然长逝,年仅44岁……鲁牛手里端着冲锋枪,腰里掖着手枪,拽起段祺瑞,说了声“兄弟快走!”二人风风火火出了总兵衙门。按着张总兵的指点,顺利地找到那只小舟。段祺瑞登上去,鲁牛刚解开缆绳,身后的枪声响了。“有人逃跑,抓活的!”鲁牛把缆绳往船上一抛,说了声:“别管我,你快走!”说时迟,那时快,飞起一脚把小船蹬出几丈远,他反身伏卧在地,照准敌人一阵猛扫。段祺瑞在船上哭喊:“大哥,一起走!”鲁牛死乞白赖地喊:“好兄弟,快—走—!”

段祺瑞哭着将小船划向彼岸……八投靠袁世凯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全面惨败,割地赔款而告终。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李经方父子,代表清政府在日本春帆楼旅馆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出笼后举国皆惊,惊叹一个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败给一个弹丸小国!

《马关条约》签署7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在津南70里的新农镇,亦称小站,一片残墙破壁,荆棘丛生的破房里,新任练兵大臣,新建陆军督练袁世凯,踌躇满志地摇响桌上的手铃。一个小兵应声而入,袁世凯命令把阮文案叫来!

几分钟后,营务处文案阮忠枢走进来,袁世凯问:“那批武备生到齐没有?”阮忠柜如数家珍地说:“已到的有冯国璋、王士珍、梁华殿、曹锟、段芝贵、陆建章、雷震春等人。大人一再关照的段祺瑞还没到。”袁世凯强调说:“这是一批栋梁之材,要无一例外地网罗在我的门下,尤其那个段祺瑞更不能放过。他是荫昌大人推荐的,曾被李中堂誉为‘可造之才’,在德国留学期间,在甲午战争中都有上乘表现,李中堂曾两次致函嘉奖。所以,我要对他特别关照,他来了我还要亲自迎接。”阮忠枢说:“大人,你这样怂恿他们,不怕把他们宠坏吗?”袁世凯笑道:“哈哈,你多虑了,我驭下法宝是一手拿官和钱,一手拿刀,对听话者给予高官厚禄,对不听话者杀无赦。”

阮忠枢刚要走,袁世凯又把他叫住:“上报军务处的几份文件发走了吗?”它们是《新建陆军营制》、《新建陆军饷章》、《新建陆军斩律十八条》。阮忠枢说:“还没有,大人。”袁世凯说:“先放一放,我要听听武备生的意见。”阮忠枢说:“是大人。”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生于河南项城一官僚地主家庭。伯祖袁申三、叔父袁保庆、父亲袁保中都是显赫一时的人物。袁世凯从小放任不羁,不思学业,两次应试均名落孙山。后投靠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门下当了帮办。吴长庆曾是袁甲三的部下,又是袁保庆的故交,吴长庆对袁世凯特别关照,袁世凯遂拜吴长庆为义父。4年后,吴长庆驻军朝鲜,因为袁世凯八面玲珑,精明干练,甚得李鸿章赏识。不几年,他把吴长庆一脚踢开,挤占了义父的位子,当了庆字营统领,会办朝鲜通商外交事务,成了权倾一方的大员。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识之士曾呼吁用西方的坚船利炮武装清军,但并未引起朝廷重视,甚至连后来的太平军起义,也未能让陶醉于天朝圣邦,顽冥不化的权贵们惊醒。然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他们才真正动了心。

于是,朝野上下“整军经武,以救危亡”的呼声大炽。一时间,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早在甲午战争尚未结束,参加过黄海大战的汉纳根,建议清政府筹银000万两,以德军建制编练洋枪队10万人。清政府接受了建议,于1894年10月,任命广西按察使胡谲芬为新军督办,在马厂督练新军10个营,计4700人,号称定武军。

清政府的这一决定,令袁世凯技痒难耐,坐立不安。因为,他对这一职务早已垂涎三尺,他深知若想在军政界站稳脚根,平步青云,必须抓枪杆子,否则很难应付波谲云诡的政治局面。

袁世凯若心孤诣,使出全身解数,夺取这个位置。

甲午战争开战后,袁世凯的通商交涉大臣再无“交涉”可办,只剩下浙江温处道一个空头衔。他寓居嵩云草堂无公可办。于是,网罗一群幕僚旧友,文人墨客,从西方报刊,专著中东拼西凑,以他的名义翻译、整理、书写了一些“军事理论”文章,写出一些陆军操典、制度、法令、条例等著述。这些著述一问世,朝野上下引起强烈反响,“人皆诧为未见,目为奇书”,给袁世凯罩上一层“娴熟兵略”的光环。他探知胡谲芬的练兵计划出自其助手王宛生之手,于是,不惜重金收买王宛生,并托人请情与之义结金兰。又买通沈四宝、花媚卿、赛金花等京师名妓,轮番向王宛生进攻。终于使王宛生将练兵计划交给袁世凯,袁世凯奉为至宝,朝夕研读,之后改头换面,署上自己名字,把计划献给权臣荣禄,荣禄又把计划转给恭亲王弈昕。于是,两亲王连袂接见了袁世凯。他口若悬河,引经据点,对练兵之道说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博得二王欢心,做出“甚属周妥”的评价。他为抬高自己身价,还上下活动,纵横捭阖,结交军政重臣,王公贵胄,张之洞、刘坤一、李鸿藻、翁同和……他们称赞袁世凯“志气英锐,胆识优长,可当大任”……终于1895年11月19日,督办军务处奏报皇上,原定武军督练调离,改由袁世凯接练新军。袁世凯如愿以偿,坐上新军督练的宝座。

他嫌马厂气派太小,不得发展,他亲自勘查,反复论证,最终选定新农镇。这里地处京津,地域辽阔,是理想的练兵之所。

这里曾是淮军的屯兵之处。光绪初年捻军平叛后,淮军周盛波部奉李鸿章之命屯驻于此。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估照古人屯田法,开辟“官田”16000亩,引来河水垦荒种稻,所产稻米口感甚佳,从此,天津小站稻名噪中外。0年后,甲午战起,统带卫汝贵因临阵脱逃被株,全军溃散,小站屯兵场成了一片废墟……袁世凯上任不久,即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进行了扩建和整顿工作。袁世凯将4700名定武军接收,改名新建陆军。派副将吴长纯等分赴淮、徐、鲁、豫等省区招募新兵。派都司魏德清赴新民厅选购军马,招募骑兵。同时,袁世凯对原定武军的老弱残兵进行大刀阔斧地淘汰。很快700人的队伍组建起来。他嫌定武军武器陈旧、繁杂,他让汉纳根从德国进口一大批新式武器。有奥制步枪6400支,曼利复马枪700支,左轮手枪1000支,57毫米格鲁森快炮40门,各式战刀,指挥刀500把。帐棚、鼓号、望远镜、指南针等一应俱全。这样一来,不仅国内各军难以项背,就是与西方军队相比也毫不逊色。

新军的饷银极其优厚。统带(营长)官月银100两,外加公费银00两,头目(班长)月银5两5钱,正兵4两5钱。当时的市价一石米只有1两5钱。这在当时足已令人妒羡了。而且,这里不像八旗军、绿营军允许长官克扣军饷,每当发饷,袁世凯亲自坐阵,看饷银是否如数发到士兵手里。如有谁胆敢克扣,轻者重惩,重者杀头。

新军的优厚待遇和严整军纪,吸引了大批青年人,甚至一些读书人也纷纷投效。袁世凯对应征者进行了严格挑选,制定了统一的招募标准:年龄在0—5岁之间,力量在平托10斛以上,步限每小时0里以外。并规定有烟酒嗜好者不收,有事案者不收,五官不全手足不力者不收;对有文化者给予特殊优惠……就在袁世凯询问段祺瑞下落时,他正在来小站的路上。

……那个血雨腥风,四顾苍茫的夜晚,他驾着张文宣给他的小船,穿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面上。日军的探照灯一闪一闪,零星的枪声不时划过夜空,威海镇和刘公岛的房屋在燃烧,它们的上空飘荡着鬼子的狞笑和群众的哭叫声。段祺瑞的心像寒夜,像海水一样寒凉,精神沮丧到极点……段祺瑞如丧家之犬,无处藏身,只好晓行夜宿,风雨兼程,步行一个多月回到合肥老家。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又身无分文,只有一把防身的左轮手枪。由于战争失败,割地赔款,沉重的经济负担转嫁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对军人深恶痛绝。他所到之处是谩骂、诘责、冷遇、白眼、其一路的艰辛,局促可想而知。

本来,大难不死、家人团聚,儿女绕膝是件幸事,但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情绪坏到极点。本来就沉默寡言,脾气很坏的他更是无以复加。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阴沉着脸,对孩子非打即骂。他14岁当兵,历时16年,本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想不到这一切皆成泡影,怎不令他寒心?

还有一件烦心事:他的堂叔段从德大战中失踪。他是一线部队,整个大战当中,他们只见过一面,没说几句话匆匆离别。临行前他去找过他,想约他同行,但他的营旅早已溃散,不知所终,只好作罢。为此他深感内疚,无法面对堂婶及妹妹们。

《马关条约》签署后,清政府在各地广设登记处,限令流散官兵前往登记,听候分配。但这项工作缓慢而无序,段祺瑞报到后一等又是数月,直到11月份,才收到督办军务处限令到小站报到的信函。

练兵,又是练兵!这个口号喊了十几年,也没练出啥名堂,段祺瑞早听腻了。此外,他对袁世凯也没有好印象,由于他在朝鲜交涉不利,诱发一场中日战争,一时间朝野上下一片责难声。开战后,袁世凯授命负责转运局工作,负责给部队筹调弹药粮饷及联络各军,也做得怨声载道。所以,他对新差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只不过他是军人只有服从而已。

正当他要起程北上时,不料,爱妻吴氏痼疾加重。他们结婚8年,虽然离多聚少,但感情甚笃。结婚时他是一个小兵,家道中落,厄运连连,且弟妹众多,一进家门她就顶家立业过穷酸日子,真是难为了她。段祺瑞的心肠再硬,也不能拿起脚就走。因此,他硬着头皮给小站发了一封“妻病危,请假10日”的急电。

想不到,很快收到袁世凯亲发的慰问电,而且收到500两银票。他深深地感动了,看来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位声名显赫的督练大人了。因为,人这一辈子遇上一位通情达理的上司,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妻子发丧第二天,他就踏上征程。

离目的地还有10多里,就见许许多多行人、挑夫、马车、人力车、马拉轿车,拉着大包小包的货物、建筑材料,人喧马叫地往一个方向拥。车夫一打听,这都是去新农镇的。虽然寒风凛冽,残垣断壁,但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这给段祺瑞的沉闷心情增添不少活力,他想,也许来对了……段祺瑞一踏进屋门,就被眼尖的冯国璋看见。他一嚷叫,惊动了王士珍、梁华殿、曹锟、陈光远、王占元、雷震春、陆建章等,大家纷纷围上来,你拥我抱,拍拍打打,说说笑笑。冯国璋感叹道:“天意,天意呀,想不到大难不死,你我兄弟又在这儿见面了!”王士珍深有同感:“这是缘分,缘分哪!”段祺瑞问:“你们都参加战争了吧?”王士珍环视一下大家:“嗯,差不多吧。”

武备学堂毕业后,王士珍分配到山海关随营炮校当了教习。由于他为人长厚,淡泊名利,甚孚众望。战争爆发后,他率领学兵编入直隶提督叶志超序列,随军去了朝鲜。先后参加牙山,平壤大战。由于他测算精确,技艺高超,命中率极高,给日军千万重创。但叶志超胆小畏战,临阵脱逃,致使军队阵容大乱。他挺身而出,集合溃军,终于将残部带回义州,保存了部分实力。战后,他改属爱国将领聂士成部,统领榆关炮队,防守芦台阵地。战后军务处一封公函召到小站……冯国璋毕业后,分配到聂士成部。战前,他跟聂士成赴东北和朝鲜考察地形地貌,一干半年,跋涉数千里,风餐露宿倍尝艰辛。终于编写成《东征游记》及地图集一册。他缜密的思维,严谨的学风,深受聂总兵赏识。战争爆发后,冯国璋随聂部入朝,由于地理熟悉,指挥有方,他军皆溃败,独聂军战绩辉煌,减员甚少。聂军从平壤转战九连城、摩天岭,孤军奋战个多月,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清军典范。冯国璋在军中起了很大作用……大家简述了各自的经历。武备生在甲午战争中大多战绩不俗,表现不错,没给武备生丢脸,令所在官弁刮目相看。

古往今来,同窗是最令人振奋、亲近的字眼。不管过去几年,几十年,一提起同窗便会彼此缩短距离,油生亲近感。经过8年分离,尤经一年战乱,今日好友重逢,感到特别亲切。连一向不苟言笑,心情不好,自视清高的段祺瑞也变得富有人情味。

突然,一声响亮的河南腔打断他们的说笑:“嚯,好热闹啊!我来跟你们凑凑热闹。”大家回头一看,一群官僚众星拱月般簇拥着一位三十五六岁,身材短胖,面目清朗的人走进来。原来,袁世凯听说段祺瑞到了,亲自到宿舍来看他。王士珍、冯国璋等人,几乎都受过他的接待和关照。众人“嚯”地站起来向大人施礼问好。

袁世凯握着段祺瑞的手笑道:“哈哈,这位就是芝泉老弟吧?”段祺瑞受宠若惊,赶忙施以大礼:“卑职段祺瑞给大人请安!”袁世凯赶忙搀扶:“哎哎,快起来起来,一家人不必拘礼。一路上鞍马劳顿累坏了吧?”段祺瑞说:“多谢大人关照,还好。”有人拿来椅子请袁世凯坐下,袁世凯说:“大家都坐,坐。”大家有的坐在床上,有的站在旁侧,一派和谐安详的气氛。

袁世凯关心地问:“夫人的病体可曾安康?”段祺瑞说:“承蒙大人关照,不盛感慨。贱内已于卑职动身一天前去世了。”袁世凯痛心地说:“啊,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也。希望老弟节哀顺便,生老病死乃天意所为,个人无法抗拒……”段祺瑞心理热乎乎的:“大人所言甚是。”他想当面感谢500两银票的馈赠,但怕引起负面影响咽了回去。

接着,袁世凯介绍了面目清癯,瘦高壮年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眉清目朗,风度翩翩的执法营务处总办王英楷;身材矮胖,乍耳轮腮的营务处文案阮忠枢;淮军元老姜桂题、吴长纯等。大家互相拱手施礼,热情寒暄。的确,这是一群出类拔萃的军政宿将,元老级人物,年长的40出头,年少者0来岁,正值年富力强,朝气蓬勃之秋。只有姜桂题年龄稍长,不过50挂零……袁世凯环顾四周说:“条件简陋,对不住大家,不过,你们放心,我保证尽快改善大家生活,以后,你们都可以带家属,我还要给你们加薪,加到令人惊羡的程度……”大家既兴奋又感激,都有幸遇明主之感。(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我给妖怪调奶茶无上金丹大道鹿鼎生存法则鹿鼎任我行有一点动心[娱乐圈]全球天灾末世天灾来临阿尔萨斯的亡灵天灾网游之天灾回到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