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穿越汉末第一兵法家章节

第四百七十九章 挝,古之礼器

推荐阅读: 赘婿当道 龙王殿 大叔,不可以 乡野小神医 逆天邪神 我的父亲叫灭霸 贴身狂少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修罗武神 魔天

南和城作为一个大城,城中乱七八糟的物资非常的多。

刘玄德从城中找到了一个小磨盘,照刘玄德的说法,他是看磨盘好,所以把磨扛走了。

就如同,木匠看到一把好锯子,见猎心喜, 渔人看见一张好网,见猎心喜。

人家别的诸侯,吕布见宝马,见猎心喜,曹操见美人,见猎心喜, 袁绍见金珠美玉, 孙坚见玉玺。

他刘玄德,见的是磨盘……

从此看来, 刘备毕竟出身低,磨盘寻常之物,百姓见了好磨盘,会舍不得丢下,刘备见了好磨盘,竟也跟百姓一个模样。

磨盘不大,李孟羲没见过这么小的磨盘,就脸盆大。

刘备说磨盘做的好,李孟羲也觉得磨盘不错,磨盘是砂岩做的,九成新,很圆很规整,一点瑕疵没有。好磨盘。

不过,磨盘这玩意儿,多沉啊。

见这磨盘小小的,李孟羲思考这磨盘如果带着,能用的地方在哪。

“……也好,磨盘守城的时候, 能当擂石往下砸。”李孟羲算是认可了磨盘这死沉的玩意儿带着有用。

刘备表情精彩,他看了李孟羲一眼,“不当擂石,有用。”

刘备说有用,李孟羲很理解的又想了一下,恍然大悟,“磨刀石!我军中正缺磨刀石,这磨盘不正好磨刀?”

“……倒也是。”刘备笑笑,“端的不能磨麦子?磨豆子?”

刘备这么一说,李孟羲就觉得自己个有些蠢。

天啊,磨盘能用来干什么,一般人都直接想到磨东西吧,可李孟羲这家伙,脑回路神奇的往砸人往磨刀上走,而偏偏未想起磨盘是用来磨东西的。

研究兵法研究魔怔了。

刘备说,磨麦子,磨豆子, 李孟羲忽然就想到了一件事儿。

妇孺营, 因为有孕妇在, 李孟羲做了个好事儿,给了孕妇一些豆子和一个石臼,让孕妇自己个泡点豆子,然后捣豆浆喝。因为条件有限,又没办法大量磨豆子做豆浆,只能用这个笨方法。

之前李孟羲也想过是不是弄个磨盘,可磨盘太重了,浪费运力,便作罢。

现在刘备扛了个磨盘回来,李孟羲顿时就觉得,又一个生产计划可以重启了。

豆浆,豆腐,豆腐脑,多好吃!不比干喝粥有营养的多。

想到这里,李孟羲迫不及待一试了。

得先泡点豆子去。

“玄德公,我回去弄豆子去。”

说完,笔墨放下,也不管什么封条了,直接着急忙慌的就走。

刘备看着李孟羲颠颠的跑远,刘备笑了。

李孟羲跑出城外,没跑多远,有骑兵慌张迎上来。

“军师,可算找着你了!”马上骑兵从营寨一角过来,显得焦急无比,“军师,有俘虏逃了!”

说话间,游骑下马,作势要请李孟羲上马,去处理突发状况。

李孟羲一看游骑这架势,心说,你倒是看得起我李某人,俘虏逃了,你喊我过去镇场子。但讲道理,李某人还是个孩子好吧,这般大事,找刘玄德啊。

李孟羲再一想,方才遇见游骑时,游骑无头苍蝇一般,绕着营寨在转,显然是找人许久,没找见人。

这似乎,不对啊,刘备不是有帅旗吗?

有帅旗竖着,为何联络又耽搁下了?

李孟羲回头往城池方向一瞅,这一看,明白了。

刘备入城了,有城墙挡着,游骑肯定就看不到帅旗在哪。

想到跟刘备临时起意往城里捡木头的时候,关张也不在场,不说游骑找不到人了,关张二人这会儿也找不到刘备所在。

想到这里,李孟羲,“问过关张二位将军没有?”

游骑道,“问过两位将军,也不知玄德公在哪。”

李孟羲点了点头,又问,“你找了长时候。”

“时候可不短,三两刻还是有的。”

联络中断了三两刻之久,这还好是平时。

不对劲,联络系统还有问题。

联络系统暂时不管,有更要紧的事,有俘虏逃了。

“玄德公在城里,自去找他。”李孟羲道。

游骑匆匆入城去了。

不大一会儿,刘备和游骑又一块出城来了。

众人一起,赶往事发之地。

事发之处,在远离营寨,远离民夫们采集地很远的路上。

到时,一众游骑,还有关张二人,把一伙儿三二十人俘虏围住了。

张飞正气呼呼的破口大骂,关羽在劝,俘虏们跪地求饶。

刘备到了之后,先叫住张飞,让他莫要与俘虏为难。

见俘虏中老弱都有。

刘备下马,“众位且起。”

刘备手虚扶一下。

众俘虏不起,为首一老者哭求到,“将军啊,我等本是老槐村人,非是贼人,是被贼人裹挟至此,将军破贼,我一众乡人幸而贼手逃生。

如今我等离家久矣,家门不知可还安好,肯请将军放我等归家。”

“恳请将军放我等归家。”

“求求将军开恩啊。”

……

俘虏们看刘备面善,不似张飞凶恶,不似关羽拒人千里。

正应了那句话,好人才会被人拿枪逼着。

刘备被逃虏们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劝俘虏们先起再说,俘虏们不起,只是告饶。

刘备没办法,好言相劝,“诸位背井离家,若能回乡,也是好事,君子有成人之美,能成好事,备不会阻拦诸位。

只是如今兵荒马乱,官军正满境讨贼,黄巾贼人也四处扰乱,我就算放众位自走,众位当真能就能安然归乡?

若遇官军,遇黄巾,你这一群老弱,能活几个?”

刘备一席话完,俘虏们沉默了。

“诸位还是暂随我军,待黄巾扫清,四境安定之时,必放诸位归家。”

刘备好言相劝,亲自过去把为首老人扶了起来,宽慰老人家放宽心,随着义军走,不说多的,每日稀粥不缺。

“来啊,护送众人回营。”刘备示意游骑们押送俘虏往回赶。

人走远,李孟羲跟刘备说,“这就算了?毕竟是逃兵,多少人瞅见他们跑了,不杀人,抽一顿鞭子不成吗?”

刘备沉默片刻,“……不必了吧。”

李孟羲再进言,“要说抽老弱妇孺鞭子不好,可逃的人里也有青壮啊,老弱不管,抽青壮不就妥了?”

刘备沉吟,“倒是个办法,下次吧。”

转头,刘备问一旁游骑,“除这二三十人外,可还有人逃走?”

“无了。”游骑答。

刘备和李孟羲顿时不约而同的朝对方看去,一万四千人,逃的,就三二十人。

要是再考虑到,这是第一天外出采集,好多人可能还没胆子逃跑,可能再过几天,还有人逃。

就把这数量加个几倍,一万四千人,会逃的,也就百十人。

以这个数目,这个比例,只数天招抚之功,看来也能收俘虏之心。

回去的路上,刘备问说,“羲儿,这招抚一事,是否还缺了一步?”

“缺哪儿?”李孟羲皱眉。

“授旗。”刘备道。

“……授旗?”李孟羲面有迷茫,然后他忽然记起了,“奥!授旗!”

他想起来了,之所以之前招募俘虏的时候会特意安排一个授旗仪式,是因为当时发现,虽然每日俘虏们口粮不缺,也没虐待俘虏,但俘虏仍然屡屡有人遁逃。

之后分析是,俘虏有吃有喝又没有被虐待,之所以还要逃,是因为,俘虏们未明前途,虽有吃喝,一时不饿死,但有的俘虏会担心万一有天被坑杀,被绑去请赏,被拉去攻城送死。

因而,很有一部分俘虏,担忧前途,屡屡遁逃。

当时明白这一点之后,特意弄了一个授旗仪式,随意弄了一些布,写上斗大的刘字发给俘虏们,等于是明确交代俘虏们,你们从此就是义军的人了。这就打消了俘虏们的部分顾虑。

除授旗以外,当初还有别的安排,总之一套安排完之后,到现在,都没有一个俘虏再逃走,俘虏真正消化成了人力。

已记不清授旗之后又干了些什么,不得已,李孟羲回去又扒拉兵法,忙碌许久,他把很早前记得东西翻出来了。

看了一遍。

奥,把旗帜发给俘虏之后,得明说以后,得交代清楚,以后就是义军自己人,打完仗,允其各自归乡,这么说清楚,就能打消俘虏们许多顾虑。

有吃有喝又没人欺负,俘虏们的顾虑还剩什么?

还剩下,怕有朝一日,万一军粮不足,会被坑杀;怕日后被扭送官府;怕被强驱攻城。

授予俘虏们刘字大旗,俘虏们就知道自己已成义军一员,忧虑去了大半。

刘备竟然还记得当初这个授旗过程,李孟羲自己都不记得了。

趁天未晚,刘备匆匆去做旗帜了。

旗帜好做,旗杆随便找断的枪杆或者木棍就可以。

旗面不用棍子,两张旗,中间对裁,一边【弓】,一边【E】,正好,两面旗帜,一面一裁就有两个尾巴,一面三个尾巴,正好用这尾巴往旗杆上绑。

这是上次做旗帜的时候,李孟羲发明的方法,很巧妙。

一万四千人,按百人一队旗,需旗一百四十。

数量不少,天快黑了,为做的快些,众人都帮忙,扯布的扯布,剪布的剪布,绑的绑,不久,旗帜草草做完,天黑了。

要一劳永逸的把问题解决掉,夜幕刚落下,战兵们押着俘虏集合。

而后,火把通明之中,刘玄德给黄巾训话。

大致意思是,一会儿发旗号,领了旗号,也就是义军了,不再是俘虏了,日后有功同领赏。

训完话,刘备下令把旗号分发众人。

旗号一面面发下去之后。

刘备又道,既为义军一员,有一口吃的,绝不会饿着大家,待黄巾打完,到时愿留军者,可留军,不愿者,允其归乡。

这么明说,分别是为了打消俘虏怕万一粮不够,怕被坑杀,怕日后被扭送官府,这两方面的顾虑。

很快,授旗完了。

把旗帜交给俘虏们,很明显,过了今夜,明天俘虏们都不记得到底是哪个百人队了,再过几天,拿旗帜的俘虏会把旗帜扯了,布藏起自己用,旗帜将一根不剩,根本起不到标识和御众的作用。

这不重要,把旗帜发给俘虏们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让俘虏知道从此以后就是义军中的一员了,仅此而已。

夜里,众人相聚一起,已是破城之后第一日的晚上了,众人这才有空详谈战后种种。

说起张宝,破城之后,诸事繁忙,忙了一天多,李孟羲到现在才有空问起张宝。

李孟羲对张宝的兴趣,只因对方是又一历史人物。

张飞瞅了李孟羲一眼,都囔,“张宝?俺一枪戳死了,你找他做甚?”

再说起缴获,歼灭张宝部,兵器铠甲缴获无数,最重要的,有战马八十多匹,军中骑兵兵员储备丰富,骑兵比马多太多,有了八十多匹战马,骑兵直接再扩军八十多骑。

关羽说,有不少骑兵逃了,不然,还能抓更多。

骑兵马快,城破的时候有骑兵一熘烟跑不见,在所难免。

李孟羲想起了傍晚之事,那会儿有俘虏逃跑,游骑匆匆想找刘备,结果刘备进城了,游骑干找找不见人。

这给李孟羲提了个醒,军中有帅旗,帅旗高挑,时时跟随主帅,主帅到哪,帅旗到哪,这还不够。

平地里,视野开阔,帅旗足够用。

但就如今日,城里城外,刘备一进城,城外之人就看不到帅旗了。

又或者,哪天扎营山谷,扎营山林,人在谷这头,那头就瞅不见人了,帅旗再高也没用,看不见。

有鉴于此,李孟羲考虑说,看怎么再完善一下联络系统。

“或可再多设几面帅旗,就比如玄德公进城之时,一面帅旗留城门外,一面帅旗跟着走。

这样,城外之人要找,一眼看到城门处帅旗,知晓人在城里。

进城,又一眼看到玄德公帅旗,就能知在哪。

于是,两旗接力,不管是隔城还是隔林,联络畅通无阻。

此,我谓之【人桩法】,只是有一点,”李孟羲皱眉,“帅旗若只有一个,那么清晰分明,有人要找,直接凭旗找见。

但若帅旗多面,这一面,那一面,则反成扰乱,士卒一时不知该到哪面旗下找人。”

“故,某以为,帅旗不妨设两种,一种,为本旗,本旗大且高,一种为指向旗,指向旗,稍低稍矮。

如此,士卒找人,若见本旗,则直找本旗;若不见本旗,见指向旗,则先至指向旗处问询旗手,再往寻找。”

“我还有一法,不妨,用硬旗做指向旗。

做硬旗如箭头状,玄德公人在哪向,旗手箭头便朝向哪向。

有时人马纷乱,无法及前,但士卒看箭头指向,不用近前问询,便知人在何方。”

李孟羲说的,就是路标指示牌而已。

军中最重要的是中央指挥中枢,指挥中枢乃信息交流最密集之处,故而,于指挥中枢,需要一些活动的指向旗帮助标识主帅所在。

刘关张三人皆为李孟羲的想法赞叹。

边上,卢钟细细思量李孟羲所说的指向旗。

“我倒知一器可用。”卢钟若有所思道。

李孟羲忙问是什么。

卢钟便拿火把,再抽腰间短刀,在地上画了一个长柄武器。

“洛阳时,拔师之前,天子慰军,我见天子仪仗,便有此物。”卢钟说着。

李孟羲凑着火光,把卢钟画的东西一瞅,他立刻乐了。

卢钟画的是一个长棍,长棍也没枪头,在枪头的地上,卢钟笨拙的画了一个手掌模样,手掌里,拿着一根凿子一样的东西。

这玩意儿画的太非主流了,有点二了吧唧的,李孟羲忍不住一下就乐了,嘿嘿笑出声。

卢钟见李孟羲笑,便解释,“此为挝(wo),乃礼器也。”

这玩意儿这么搞笑,还是礼器?

而后,李孟羲想起来了。

好像某些古装剧中天子的依仗中,就是有一些巴掌拳头一样的滑稽的兵器。

哎,这玩意儿还真的有啊。

而且……

要说指向旗,挝这滑稽的礼器,竟然很适合作为指向旗。

首先,挝这玩意儿,形状奇怪的很,标识强烈。

再者,李孟羲准备设计的指向旗,思路跟路牌一样,一个横着的箭头。这挝,金属手掌里握一根铁钎,不正好跟指向箭头一样,一根指针?

而且再一细看,卢钟画的这个手掌,手掌里握着的铁钎,一边长,一边短。

这要是在远处看,一眼可以看清哪边长,哪边短,能看到朝向。

而箭头的话,或许离得远了,箭头远看一抹黑,看不到箭头的形状,此时分不出朝向了,还不如挝,手掌中的铁钎一边长一边短,标识清楚。

奇了怪了,挝这玩意儿,按说是礼器也,然而竟然有实用的军事用途,真是意外!

又或者说,挝这玩意儿,本来就是远古战场上的指向旗,然后慢慢演化成了礼器?

一想极有可能。

指向旗,用的对象是谁?毫无疑问,用的对象是主帅,重要人物,部落酋长,首领。

其他人没必要多此一举的用一个专门指向的东西。

因为指向旗在战争中往往伴随着主帅,首领,部落酋长一类重要人物出现,久而久之,指向旗就和尊贵,王权,绑定在了一起。

因此,指向作用的挝,慢慢的就成了王室礼器。

这么一想,李孟羲忽然就觉得,自己可能猜的对,挝,就是远古战争时期的指向旗!

“挝挺好,”李孟羲点了点头,“玄德公,咱们也用这个吧。”

李孟羲抬头看向刘备。

“不……不可!”刘备惊的都结巴了,“此……此乃天子礼器,怎敢乱用!”

还有这么一说?

李孟羲挠头,既然是天子礼器,不能用,用了可能会被砍头。

“那咱用别的,不用挝。

咱还用箭头。”李孟羲道。

只是,李孟羲觉得挝这玩意儿,是指向旗进化到完美的一件物什。

挝形状特殊,这样,在一种长杆丛里,什么乱七八糟的刀枪剑戟中,他一下就显露出来,很容易看到。

离远看,挝和枪头戟头刀头区别十分明显。

这是其一,挝足够明显。

其二,挝手里握着的一根铁钎,简直像指南针的针,像钟表的走针,天然适合指向。

其三,挝手里的铁钎,以手为分界线,一边短,一边长,这进一步加强了指向区分。

要是说用箭头当做指向旗,箭头这玩意,其形状虽特殊,但本质还大致是一个长条形的。

离得远的时候,乌漆麻黑,一道黑条,看不清朝向,而挝呢,离得远,也是乌漆麻黑,但挝手里的铁钎两边不一样长,通过铁钎长短,也能看清指向。

还有第四,挝虽然是礼器,但明显有不错的杀伤能力,看挝手那么巴掌大的一块金属,跟锤都差不多重了,一挝砸人头上,直接死。

挝还有跟铁钎,还能凿人,还能跟戈一样勾人。

说不得,挝这件兵器,同时有锤戈戟枪的作用。

好像还真有勐将用挝的。

那个李存孝还是谁,就用的这玩意儿,勐地一塌湖涂。

若考虑到人力最大利用,拿指向旗的旗手,可以只扛旗,不负责战事,因而,指向旗到底是用木头做个箭头,还是随便绑跟木棍,都无所谓。

但若尽人力最大效用,拿指向旗的旗手,手里的旗最好是能作战。这样,危急之时,主将身边就多了十几个可作战的士兵。

故而,指向旗最好还是做成指向旗帜和兵器两用。

问题就又来了,要把指向旗做成兵器,得旗头用金属,用金属如果做箭头,则一则太沉,二则箭头的长度和形状,也不适合作战。

要指向,必须要有一根长针,要作战,则必须有分量。

则很明显,把这两点一结合,长针,有分量,再考虑到结构强度,应力什么的,最后的最优解,肯定是——一坨金属包裹着一根横针。这样最坚固。

再为跟长柄锤区分开来,跟镗区分开来,再为增加标识度,把挝做成手的形状,则是不错的选择。

毫无疑问,挝这个构造,已经是兼顾标识,实战,结构强度,结合种种之后的最优解。

挝是最好的,可这玩意儿,做别的任何玩意儿,都不如挝好。可挝成了天子礼器,不能用。

“真就不能挝吗?”李孟羲皱眉问。

“不能。”刘备咬死不同意。

这麻烦了。

挝最鲜明的特点,是金属状的手,那把手去了,做一个椭圆形的球,再插一根金属钎,但这不就是锤吗,离远了看,铁钎瞅不着,跟长柄锤有何区别。

圆的不成,做方的?

也不成,圆的是锤,方的也是锤。

反正还是想要挝,这玩意儿最好了。

刘玄德不让用挝,那就没办法了。只能做很丑的一颗金瓜锤,加一根铁钎。

好嘛,刘备不让用挝,说是犯上。

现在,金瓜锤也是天子礼器,金瓜锤,加挝的铁钎,等于双倍犯上了,嘿嘿。

指向旗的事算是完了,有了人桩法和指向旗,将更增军中联络能力。

后边,再谈到战事。

城已克,并等了一天,卢钟说最好趁势再进,莫使战机贻误。

“还是,等一天好。”李孟羲道。

刘备认真思考了下,“等一天吧。”

“为何?”卢钟不解的看向刘备。

“俘虏,数万俘虏未安排妥当,粮草军械未腾点完,还有,我军还要借城练兵。”

最重要的一点,借城练兵,这是关键,卢钟却听迷湖了。卢钟理解不了,仗打着打着,说练兵?

为了练兵是主要目的,除此以外,别的事也不轻松,也必须再等一天来做出安排。

俘虏的事,此次攻打南和城足抓了四万多俘虏,先抓的两万,陆续把招抚流程走了一遍。破城后抓的俘虏,流程还没往下进行,得先把俘虏,按批次分好,一批一批来。

至于,一批次多少人合适,两千人。

每批次人数限制在两千人,主要制约因素是军医的数量,两千人,得几十个军医从扎营忙到深夜,才能把两千人从头到尾过一遍,有病给治病,需要用药则给药。

若超过了两千人,军医们就太累了,得忙到第二天早上。

故而,受限于军医的人力,招抚流程,只能两千人两千的人来。

施医给药是招抚流程中份量极重的一环,不能草草了事。

夜深之时,李孟羲回去了。

乌漆麻黑的,扎营分布也变了,若不是李孟羲看到了一根竖起的火把架子,他顺着摸过去,还找不到自己的车。

火旗法,不知不觉间就发挥了作用。

回到厢车上,厢车中,小砖睡的呼呼的。

小砖这一天都是在跟他的小伙伴们玩,晚上,不知谁把他送回来了。

相关阅读:足球最强罗纳尔多汉末独龙传汉末之我的汉末无三国汉末乱风云汉末之猎杀成神汉末妖孽太守仙剑御龙传仙剑末世录我的签到系统卡了光就是这个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