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都市百年屈辱录章节

第6章

推荐阅读: 赘婿当道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修罗武神 我的父亲叫灭霸 龙王殿 大叔,不可以 魔天 乡野小神医 贴身狂少 逆天邪神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月4日,法军集中火力猛攻长墙,并分兵偷袭长墙西侧的炮垒。面对法军的进攻,冯子材派兵攻击法军的侧翼及后路。冯子材以帕包头,持矛高呼,跃出长墙,带头冲杀,顿时杀声震天,人流如潮,暴风雨般冲向法军。法军望风而逃。无论他们的指挥官如何狂喊,也制止不住颓势,一直向文渊方向奔跑。冯子材率领本军及各兄弟部队乘胜追击,直逼文渊、谅山,毙敌千余人,指挥官尼格里身受重伤。不几日,冯子材尽复大片失地。不但实现了“以法军的头颅重建国门”的誓言,彻底粉碎了法军的攻势;而且迫使法国内阁总理茹费理辞职。

镇南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在反帝斗争中的光辉范例,理应永载史册。

“不败而败”的悲剧镇南关大捷本可以激励军民斗志,提振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信心,发展大好形势;但是,清政府是一滩糊不上墙的烂泥巴,捷报传到北京不久,朝廷突然下诏,命令中国军队务于4月7日前全部停战撤兵。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清政府为了讨好洋人,怕得罪洋人太苦招致更大祸端。李鸿章想以此做为向外国人求和的筹码。其理由是: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之缔结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慈禧接受他“见好就收”的建议,下达停战撤兵的命令,并派人同法国签订《停战协定》。诏书下达后,守关将士捶胸顿足,痛哭失声,一致要求诛杀议和之人。这一正义之举却遭到腐败政府的申斥;李鸿章更以“孤军深入会败坏全局”的罪名斥责冯子材。冯子材只好忍泪班师,将军队撤回边境……

屈辱的《中法新约》1885年6月9日,李鸿章觍着老脸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合订越南条约》(又称《中法新约》),主要内容是:

1、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

、在中越边境指定两处通商地,法国可在此设领事馆,法商可以自由居住;、减轻法国货物进入越南、广西的税率;

4、中、法两国商办建设铁路事宜……

这就是人常说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悲剧。此举不仅向侵略者打开西南大门,出卖了建设铁路的特权,而且亷价出卖了越南主权。

经此一纸屈辱条约的签订,更激起其它侵略者对中国领土的贪婪野心,终于导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沙俄强索中国领土

有人会说:对中国最凶残的敌人是日本,其实,俄罗斯同样凶残、狠毒、强占中国领土最多。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它对中国的侵略从未间断过。

新彊是中国的大西北门户,号称“世界屋嵴”的帕米尔高原,是中国大西北的屏帐。沙俄早对这片富饶的领土心存觊觎。1864年,新疆人民爆发了反清起义,但起义军的领导权被宗教教头和封建主所篡夺,形成封建割据政权。其中两股最大的势力,一是汉人金相印,一是回族阿訇妥明,两股势力斗得你死我活。l864年金相印向浩罕汗国求救兵,浩罕汗王派阿古柏出兵相救。但阿古柏心存野心,入疆后大肆攻城略地,乘势扩大自己的势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对新疆人民实残酷统治。为巩固政权,死心投靠俄、英帝国。

英、俄都有野心,都想捞取好处。沙俄凭借地利之便独占先机,于1871年7月,沙皇俄国趁新疆混乱之际,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1875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次年4月,左宗棠进军新疆,1877年1月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粉碎了英、俄两国妄图变新疆为殖民地的阴谋。

1878年6月,清政府任命崇厚崇为钦差大臣,赴沙皇俄国谈判收复伊犁事宜。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允准,与沙俄擅自在黑海之滨的里瓦吉亚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即《里瓦吉亚条约》)、《瑷珲专条》、《兵费及款专条》以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中规定:

1、俄国归还伊犁地区,中国将尘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斯河流域一带割让给俄国;

、更改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地区两国边界;

、俄商在蒙古、新疆免税贸易,增辟中俄陆路通商新线;

4、赔偿俄国兵费和“补偿”俄民共80万两白银;

4、增设嘉峪并、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古城等7处领事……

据此,伊犁虽然归还中国,但其西、南两境仍被沙俄霸占,中国处于北、西、南三面受敌的境地。

《交收伊犁条约》签订后,国内舆论哗然,纷纷指责崇厚卖国。清政府也认为俄人与崇厚所议约章,流弊甚大,拒绝批准该条约,并将崇厚革职治罪。对此,沙俄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提出抗议,一方面在中国边疆和沿海集结军队,炫耀武力。面对沙俄的外交压力与军事威胁,清政府不得不加强戒备,以防万一。

1880年月19日,清廷颁发上谕,任命大理寺少卿、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为出使俄国的钦差大臣,希望修改《交收伊犁条约》,挽回部分主权。经中国反复交涉,才于8月日,中俄双方举行首次改约会谈。但沙俄毫不让步,提出不以曾纪泽为谈判对手,另派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和布策来北京谈判,以便直接对清廷施压。清政府获悉吉尔斯和布策即将来京,深恐大局不可收拾,立即指示曾纪泽作出更大让步,力争在俄国定议,不要来北京。10月日,中俄在圣彼得堡复会谈判。在此后的长期谈判中,双方就交还伊犁、赔款、通商、松花汪航行、添设领事、喀什噶尔与塔尔巴哈台划界等事项进行反复交涉。俄方代表恣意勒索,态度强横,动辙以“中国若仍不允,则不得在俄再议”相要挟。1881年(光绪七年)月4日,曾纪泽在沙俄拟定的《伊犁条约》上签字画押,并签订了关于赔款交纳办法等专条、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及其附件《俄商前往中国贸易过界卡伦单》等。

《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共0条。主要内容有:

1、俄国将伊犁地区归还中国,中国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一带地方划归俄有。根据本约规定的界线,在塔尔巴哈台地区酌定新界,在喀什噶尔地区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

。中国赔款509万两白银给俄国,限两年内偿清。

。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照旧免税,在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准俄商前往嘉峪关贸易,由俄国运入该处的货物,按旧例减税三分之一。俄商贩货由陆路运入中国,可照旧经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和内地销售。俄人可以在设领事各城及张家口建造铺房、行栈。

4、另据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陆路商路除恰克图至天津一路外,增辟尼布楚—张家口—天津、科布多—张家口—天津两条新线。俄商过往通商各处路线,准许销售货物;所有纳税等事,均按新章办理。俄商来蒙古、新疆贸易的过境路线增至5处。

5。俄国得在肃州、吐鲁番两处增设领事,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5处俟商务兴旺”后陆续添设领事馆。俄国领事官有权与中国地方官公同查办两国人民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切事端。

6。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中国官员不得阻拦……

《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又根据该条约中关于修改南、北疆边界的原则规定,于188年到188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尔噶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分段重新勘定了中俄西段边界。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上述这些勘界议定书,又割占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彻底打开大西北大门!

中日甲午战争

韩仲义

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5日开始,到1895年4月17日、以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而结束。参战清军6万人,阵亡。15万人;参战日军4。616万人,死亡1。万多人。这次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日倭侵华蓄谋已久

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国力日渐强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日本是一个弹丸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浓重的封建残余势力及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尖锐矛盾,急需商品输出和原料进入,于是,统治集团急于向外扩张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对清国的征讨策略”,形成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霸占琉球国,第二步攻占台湾,第三步吞并朝鲜,第四步进军满蒙,进而灭亡中国,第五步征服亚洲,实现所谓“八纮一宇”的妄想。而中日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的重要步骤。

当时中国正处于外敌蜂入,国力式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中心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师,成为亚洲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对中国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此时的清王朝政治腐败,国衰民困,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所谓“中兴”不过回光返照而已。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衰老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帮凶;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的默许、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日本步步劲逼日本侵略中国的准备相当充分。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一一《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其实,这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为日后侵华埋下伏笔。

果然,日本第一个侵略的矛头是中国的属国琉球国,紧接着以琉球为跳板侵略台湾。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因当时日、中两国实力悬殊,加上台湾军民的奋勇反抗,日军未能得逞。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

随后,日本又实施下一步计划,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188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在朝鲜的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等条款。这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伏笔。

两国的军力对比通过上述可见,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10年间,情况悄然发生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大办军火工业,积极购制军舰、军用品。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用来发展海军、陆军。从189年起,明治天皇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189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10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000名常备军和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艘、鱼雷艇4艘,总排水量7000吨,超过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派出大量间谍、特务潜入中国,加紧收集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情报,测绘地图,拉扰官员,间谍渗透到中国各要害部门。到战争打响前,日本已对中国的情况了若指掌。

此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已初见成效,开始得意忘形,沾沾自喜,对日本的一切动作置若网闻,麻木不仁。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火力弱,射速慢,航速缓。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虽然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状况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买不起,因为慈禧太后为准备她六十寿诞,将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享乐。有这样的国家主宰,预示了中国的失败命运。

日设圈套诱发战争

东学党起义成战争导火索1890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急须打一场战争以转嫁矛盾。这一年,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施政演说中抛出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必须加紧扩军备战,用武力保卫利益线。

恰在这时(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请兵救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成熟,诱骗清政府出兵朝鲜。清政府未能识破日本阴谋,于是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500人,于6月6日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军。同时根据《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几天后,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全州和议”协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当时,聂士成向李鸿章建议迅速撤兵,使日本军队再无驻军朝鲜的理由。但李鸿章迟疑不决,终于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当时的首相伊藤博文正面临议会的弹劾案,得此消息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挑起战争以挽救颓势。日政府当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从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名,在朝鲜仁川岸登陆;另外,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光宗授权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挑起衅端,找寻战争突破口。

全州和议达成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同时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大鸟圭介一面也向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一面暗中增兵朝鲜,直至增军万余人。大鸟圭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中国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帮助朝鲜改革内政。中国和朝鲜都严正驳斥、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但日

方一直赖在朝鲜不走,意在拖住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条件。

战争迫在眉捷,两党争论不休1894年7月,日本发动战争的意图已愈发明显。国内舆论和驻朝清军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面对战争,朝廷内部形成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光绪帝老师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帝党);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妥协派(后党),两派显明对立。慈禧的意图,不愿意在她的60大寿时受战争干扰;李鸿章则为保存淮军嫡系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李鸿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却不认真备战,而是一味寄望于美、英、俄等列强的调停上。由于关系它们的利害得失,它们只是对日本不疼不痒地表示“谴责”。

1894年7月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迫使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成立以金弘集团为首脑的亲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团内阁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日本控制朝鲜政府后,于7月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号,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清军租借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两国各说各理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朝在宣战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中国的附属国,中国是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才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令中国忍无可忍,因此,着李鸿章严饬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战诏书中声称,朝鲜是帝国首先启发与列国为伍的独立国,我开战原因是帝国劝朝鲜改革弊政,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更派大兵于韩土,袭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日本之目的是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

日本的这些无理借口和诡辩之辞,充分体现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此时的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了上风。时年60岁的慈禧太后,虽然意在避免耽误她大办庆典而倾向和议;但迫于朝野主战的舆论压力,一时也不敢公然主和。这时,陆战已在平壤展开,海战已在黄海进行,这时日本已把中国拖入战争,已由不得慈禧姑息自安了。

李鸿章寄望列强“调停”中日双方刚一交战,首鼠两端的李鸿章在妥协退让方针指导下,对日本的外交讹诈和军事威胁,不敢进行针锋相对的回击,于是,又祭起他“以夷制夷”的衣钵,转而向帝国主义列强求情,妄图通过别国的干涉迫使日本撤兵,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

李鸿章首先把和局的睹注压在俄国人身上。因为沙俄正同其它帝国主义争夺朝鲜,早就想插手朝鲜内政,以捞取油水。驻华公使喀西尼声称,断不容日妄行干预,俄国准备劝告日本退兵,如果日本不听,俄将用压服之法。这对李鸿章真如一根救命稻草。他使出一条“激将法”,把俄国的“压服之法”透露给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希望英国勒逼日本从朝鲜撤军。而欧格纳害怕清政府倒向俄国,在清政府面前显露出“调解”的“诚意”。于是,李鸿章自以为他的“以夷制夷”方针卓有成效,深信日本的侵略暴行必将通过国际干涉得到扼制。

李鸿章自以为得计,其实堕入帝国主义的圈套。由于日本向沙俄表示愿意尊重俄国在朝鲜的利益,因此,沙俄公使不久就收回“压服之法”的大话。李鸿章忙了多时最终落了个“俄只能以友谊劝日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勒日人。”而英国的“热心”调停,也无非是借以抵消沙俄对清政府的影响。当日本做出不侵犯英国在华利益的保证后,7月16日英、日便签订了日英“友好条约”,全力支持日本对华一战。

李鸿章在俄国人和英国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仍不死心,又去乞求美、法、德国出面“调停”。结果美国严辞拒绝,法国无动于衷,德国不仅一口回绝,而且还为日本人撑腰打气,要日本人必须给清政府“一大打击”。李鸿章对帝国主义的乞求央告,真可谓虎谋皮,最终落得个一枕梦黄粱的结果!一星期后的7月日,日军闯进朝鲜王宫,解除了朝鲜军队的武装,扯下中国使馆的国旗……

消息传来,翁同和等人主张“大张挞伐”,但李鸿章仍不积极备战,甚至训令叶志超“静守勿动”、“坚忍约束”、“切勿多事”……幻想“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还说这是“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即谁理诎。”希望寄托在日本人自动放弃侵略和所谓“万国公例”上。但是李鸿章的妥协退让并未能换得日本人的让步,反而使日本人更觉得清政府软弱可欺,助长了他们的侵略气焰。成欢驿首战失利7月5日,在牙山口外半岛海面上,日舰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结果北洋舰队一舰被毁,一舰被俘,运兵船被击沉,清军伤亡千余人,损失重大。

日本舰船在海上袭击的同时,其陆军从汉城出发,偷袭了驻牙山的清军。聂士成率部在牙山附近的成欢驿迎战,但因众寡悬殊,恐怕失利,请求驻守公州的叶志超出兵增援,共同御敌。但叶志超畏敌如虎,竞置若网闻。聂士成不得不退守公州,想与叶合兵一处共同御倭。不料,驻守公州的叶志超害怕遭遇日军,不顾烈日炎炎,绕道狂奔00余里,一口气逃到平壤。叶志超逃到平壤后,竟无耻地谎报“牙山大捷”。清政府不问真伪,赏叶志超白银万两,并提升他为平壤清军的总指挥。逃跑将军受赏,全军为之哗然,致令众将弁意冷心灰,不思迎战。在海上、陆上都遭日军袭击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仓皇应战。

7月0日,即日军攻占成欢驿的第二天,清政府总理衙门,即照会各国驻华公使,严厉谴责日本海、陆军的挑衅行径,并宣布召回驻日本公使、领事,委托美国政府代为保护侨民。7月1日,总理衙门又照会日本驻华临时代办小村寿太郎回国,宣布中日断绝外交关系。(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我的白富美老婆娱乐有属性万界之从巨蟒开始丹神归来路德维希在霍格沃茨危险关系名监督的日常我的系统平平无奇诸天有家饭店幸福炒饭店[古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