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次元穿越者之歌章节

第61章 秦朝十二金人

推荐阅读: 逆天邪神 乡野小神医 贴身狂少 龙王殿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赘婿当道 修罗武神 魔天 我的父亲叫灭霸 大叔,不可以

金人的资料查得差不多了。

铜人的称谓:史料中有关铜人的称谓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种:钟鐻、金人、钟、金狄人、翁仲、铜人等。将铜人称作"钟",那是因为铜人是空心的,像钟的样子。将铜人叫"金狄人",那是因为夷狄人是铜人的原形。翁仲即铜像。

关于铜人的重量,史料中有这么几个数字:

①"重各千石";

②"钟小者皆千石也";

③各重三十四万斤;

④各重二十四万斤。

为什么会有四种数字呢,我们说这些数字均属估计数字(而实际上只有三个数字)。非确切数字。推想,这么大的铜人也是无法一一去称的,重量只能是个估计。千石之说只是泛指。十二枚铜人不是一样大,也不是一样重。小者千石,大者应该大于千石。确切说来,应该有十二个数字才对。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256.26克,按最小数字一千石计,合今30715.2千克。按二十四万斤计,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万斤计,合今87128.4千克。这就是说最小的一枚铜人重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

关于铜人高度,史料记载有三说:

①:"高三丈";

②"坐高三丈";

③"有大人长五丈……铸而象之。"

这就是说铜人的高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种可能是五丈,合今13.7米。显然这个数字也不是确切数字,也是个大约数字。

铜人的造型:

①铜人的相貌应该是狄人相貌,服饰也是狄服。

②铜人是坐姿。长五丈的人坐下来也差不多是三丈,与史料相吻合。王莽梦见五枚铜人起立,可以说明这一点。

③ 正背均有铭文。史料有两说:"其胸前铭";"铭其后"。铭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书写。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将军。由此可见铭文档次之高。铸造如此大的铜人,铭是必不可少的。从史料中零星铭文的内容推断十二个铜人应该均有铭文。

④铜人应该是空心的。按照铜的比重计,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它的体积为9.8M3;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它的体积为3.5M3。这与身穿狄服,下有座子,高三丈的铜人造像比,数字小多了。可以见得铜人是空心的。

铜人造型的思考:

"金人十二",十二这个数字寓义着什么呢?十二这个数字很奇特。古时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称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十二这个数字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十二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秦始皇所希望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夷是上古人对域外人的称谓,狄是地名,即甘肃的临洮。秦长城西起临洮,临洮在长城内,也就是说原来的夷狄人已经成了国人。将铜人造像成夷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秦所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大团结的国家。

铸造方法:

两千多年前冶炼技术还不发达的秦时,能铸造30到80余吨的铜器确属一件奇迹。它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据知,北京大钟寺有一口明代永乐铜钟,座高5.9米,重约5万公斤,内外满铸佛经文字,声音洪亮,荣膺为"钟王"。研究认为它是采用地坑造型法铸造的。秦十二铜人采用的应该就是这一方法。

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作成范模,铸成后破坏范模,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铸一个可以不计余力,批量浇铸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聪明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秦十二铜人想必就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

范的问题解决了,铜水溶化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在殷墟安阳小屯一带,曾在冶炼遗址里发现有坩锅残片,经复原,可盛铜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铸造铜人,需要三到五千套这样的设备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设备,需要数万人操作。分散溶铜容易,统一浇铸就难了,其配合协调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聪明的设计者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范模台上做了个大形固定钳锅,再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出,注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化流出,再不断地投以铜块,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铜水,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

传说现实:

秦始皇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得甚为广泛。在传说中,他既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大英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另一面他几乎又成了暴君、残忍的代名词。秦始皇帝为了永世享用他的征战功绩,做出了种种至今在世界上仍为人叹为观止的壮举,为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开的历史之谜,12金人的铸造便是其中的一个。

在秦都咸阳,秦王宫阿房殿前, 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身着外族服装,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难运输,而且他们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且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书籍记载。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贾谊的《过秦论》也有"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记录了12金人的故事。

令人奇怪的是,华夏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铸造这12个铜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耗费巨资铸造这个笨重又没有实际作用的金人呢?围绕这个问题,存在两种主要说法。

有很多专家学者也曾经指出,秦始皇一生非常相信方士道人的话,再加上建国之后的担忧心情,这种说法是可信的。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如此巨大的铜人会不翼而飞?关于金人的下落问题存在着三种猜测: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

还有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12个金人是毁在董卓的手上。东汉末年,董卓率军攻入长安,将其中的10个金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到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到洛阳。当成千上百的工匠们运到霸城时,由于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工程,于是就停止了搬运。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虎又把这两个金人运到了邺城。后来前秦的苻坚统一北方,他又把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至那时,存在于世间约600年的12个金人全部被销毁了。

另有一种说法是比较乐观的,他们根据史料记载认为,这12个金人并未被毁掉。因为12个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葬于陵墓中了。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相关阅读:修身齐家治国细颈孔雀我本最强自嚣张神格:九世界冒险团无垠霄汉女神的最强高手校花的贴身天医天门开阖战神图卷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