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穿越刘秀君临天下章节

176 其二,妥善处置功臣 一

推荐阅读: 我的父亲叫灭霸 乡野小神医 魔天 逆天邪神 大叔,不可以 贴身狂少 赘婿当道 修罗武神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龙王殿

热门推荐:、 、 、 、 、 、 、

记得不久前在一篇小说里看到这样的话:如果你参与了别人的阴谋,乐观地说,你是他的心腹;但从悲观的角度看,你也是他的心腹之患。

古语也有说:功高高不过救主,罪大大不过谋反。

有个成语也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古往今来,诸如此类的话很多。

这都是说,在成功之后,如何对待跟着自己打拼的哥儿们,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不少人做得不厚道。

当一哥的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如何对待功臣,往往集中反映出他的人文素质和治国理念。

这其实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我们从很简单的角度来说,能够打天下的人不一定能够治理天下。也就是说,在打天下、治理天下这两种不同的工作面前,对干部的要求是不同的。

但是,问题在于,人家跟着你把天下打下来了,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血汗,现在天下太平了,你让人家干什么去?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不同的一哥有不同的方法,演绎着不同的故事,相信刘秀一定认真地研究和思考过。

外姓人不说了,刘秀的先祖刘邦的做法很就简单:藏弓、杀狗。

关于刘邦定都后收拾开国功臣的故事,大家随便翻开有关史料就能找到,不是我们重点介绍的范围,反正当年他把自己过去的心腹看做心腹之患,决心大、下手狠,这些心腹之患们下场都很凄惨。

当然,这也引发了不少社会动荡。

刘秀在这方面的做法也很简单,那就是:退功臣而进文吏。

具体地说,他的这种做法就是,让一些长期纵横疆场的功臣们退出一线工作岗位,交出权力,同时,大力提拔重用一批知识分子和学者型干部,让他们来跟着自己治理国家。

后者很好办,当皇帝的想提拔人好办,特别是刘秀这样驾驭能力超强的皇帝,只要看准了,想用谁是很简单的事儿。

问题在于前者,功臣们多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而且扁人和抗扁的能力也很强,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但是,刘秀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举行了几次酒会、开了几个party,热情招待自己的这些功臣们,给他们封侯加爵,赏赐财帛,同时,让他们交出军权。

他的思路和做法是,大方地、大量地赏赐这些功臣们爵位、荣誉和财物,同时,收回他们的实际权力,并且对他们的政治生活严格管理。

天下是哥儿们一起打下来的,大家都来好好享受吧!

大家也都累了,工作就让文人们干去吧!

大家都还要给朕面子,谁要是胡来,可别怪我不客气!

在妥善处置功臣上,如果说刘秀大肆封爵是把他们高高举起、剥夺实权是把他们轻轻拿下的话,他进一步对他们严加管束,则为自己推行“退功臣进文吏”的干部政策上了一道保险。

在前汉初期,刘邦论功行赏、大肆分封,结果搞得被封的王侯们拥城数十座、拥地上千里,俨然国中之国,差点儿酿成大祸。

我们不妨稍微多说几句,因为刘秀深入研究了前朝、特别是前汉历代皇帝的治国之术,他自称刘邦嫡裔,肯定称得上刘邦问题研究专家。我们了解刘邦的封赏工作,就可以从更多的侧面、更深的层面来了解刘秀的所作所为。

实事求是地说,当年刘邦登基称一哥之后,对功臣们的封赏工作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刘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由一个村民组长起于乡间草野,完全靠自己拎着脑袋打拼,成为人头、成为汉王、成为一哥。我想,在那条充满无数艰难险阻的道路上,他一定对人的各种**、对人的生死荣辱有着极其深刻而且独到的认识。

所以,他登基后,是沿袭了历史上“打天下者坐天下”的原则,来对待和处置功臣们的。

是啊,打天下不是一个人的活儿。

我今天能坐上一哥的位子,是一大群弟兄们捧场的结果,是弟兄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弟兄们冒着生命危险、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在经过无数个困难、死去无数个弟兄之后,我才有今天的位置和荣耀。

所以,天下打下来了,就应该论功行赏、共同分肥。

强盗抢东西还知道论功分赃,何况咱弟兄们都是场面上的人!

来吧弟兄们,分红!

刘邦早年连家里买面买盐的钱都能拿来请哥儿们喝酒,他现在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正位之后,他对功臣大肆封赏,不仅给他们封王封侯,赏给他们金银财宝,还让他们担任上至朝廷核心领导班子成员、下至地方郡县官吏的各种公职。

总之,他不仅让功臣们有面子,还让他们有里子、有实权。

起初,刘邦封英布等7个功劳特别大的功臣,及赵佗等3个南方少数民族首领为王,由于这哥儿几个都不姓刘,史称“异姓王”。

他封的列侯较多,有的称达143人,有的称153人。

在王侯之下,他设19个爵位级别,按照功劳大小分别授予那些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将士们。

按照《汉书》的统计,刘邦时期,从丞相以下至县衙工作人员,共有官、吏职位12万零285个,而上述王、侯及19个爵级的受封者达数十万之多。

这也就是说,国家的各级各类干部、职员岗位,全部被大大小小的功臣占据了。

客观地说,论功行赏对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是很有作用的,但关键在于赏什么,反正赏官职官位是不科学的。

特别在开国之初,让大批擅长攻城略地的将士来治理国家,是很玄乎的。

道理也很简单,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种,就好比砍人跟造就人、捣毁一座城市跟管理一座城市,完全不是相同的概念。

更何况,人的**往往像潮水一般,是汹涌澎湃的。当人的实力积累到一定时候,对一哥的宝座多看几眼,甚至产生想上去坐坐的念头,都是难免的。

这样,刘邦的封赏让不少人产生了一种想法:我能够有今天,是自己拼命流血换来的,当然,我如果再拼命、再流血,还可以换来更大的荣华,运气好的话到一哥位子上坐坐也不是没有可能。

于是,建国之初,刘邦逐渐感到这些功臣有点尾大不掉,特别是对那些功高位重的老朋友,觉得难以驾驭。

于是,7个因功受封的异姓王有6个(除长沙王吴芮外)先后反叛,也被刘邦先后摆平。

刘邦痛感自己分封失策,跟大臣们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不久,他再分封就只分封刘家爷儿们为王了。

但是,刘家爷儿们也不是都靠得住的。关于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和武帝时的“推恩令”,大家都熟悉了。

也就是说,刘邦起初分封带来的严重的政治问题,他的子孙几代一哥才逐渐解决。

刘秀认真吸取这个教训,在分封的同时就考虑了要加强对功臣们的管理。

宋代有人做了个未被公认的统计,说刘秀一朝,共封了同姓王侯28人,异姓侯107人,加之继承祖上、父兄爵位的,合计174人。

当然,刘秀是开国之君、定鼎帝王,多封几个王侯也没有什么,反正王位侯爵也没什么编制,封赏谁、拿下谁,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

但是,把数以百计的王侯撒向各地,谁要是组织个大型活动在社会上忽悠忽悠,搞个什么动作在政治上搅和搅和,并不是个小事情。

所以,刘秀自始至终非常注重加强对王侯们的管理。

大约是在公元36年底、37年初,随着平定巴蜀、全国统一,刘秀君临天下的战略战术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即由主要打天下,转为主要治天下。

同时,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帝国的战略转型和自己战略战术思想的根本转变,刘秀对待功臣的方法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大家当然还是弟兄,但现在太平了,就要有太平的活法儿!

如果说在此之前,刘秀对大家封赏爵位、同时授予军政实权,主要是要激励大家拼命打天下,那么现在,大规模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他继续对大家更封重赏、取回实权,则主要是要大家安享太平、给文臣让位。

当然,功臣们的威望、以及爵位也都是很有号召力的,鉴于前朝的是是非非,大家还是必须遵守一些规矩的。

这样,刘秀从加强管理、确保政治稳定出发,采取了几个措施,完全把王侯们管理得老老实实。

其一,他所册封的诸侯王国领地十分狭小,小则一、两个县,大则三、四个县,最大的不会超过一个小郡。

也就是说,刘秀册封的一个王侯在自己的领地所能掌握、调动的资源,充其量不会超过一个地委书记。这跟刘邦当年所封的王侯动不动拥有数十座城池,就不是一回事儿了。

其二,即便这样,他还把这些王侯的封国、特别是较大的封国放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分散、穿插在朝廷直属的郡县之间。

也就是说,这些封国不仅处于朝廷伸伸鞭子就能抽到的地方,而且完全处于地方郡县干部的监督之下,谁想搞点儿动作,甚至有点儿风吹草动,朝廷既能看得见、也能管得住。

其三,他重申前汉武帝时制定的“阿附藩王法”和“左官之律”。

这多少有点儿拗口,两个法律的原文也无从查考,但从后人的研究和考证,完全可以知道个大概意思。

汉武帝刘彻作为刘邦的重孙,是个擅长政治角力的强势皇帝。刘邦对功臣先大肆册封、再大肆打击引发的政治乱局,到他这儿才收拾个差不多。

在跟王侯过招的时候,刘彻为了从国家法律的层面上、从上层建筑的层面上加强对王侯们的管理,制定并且很好地实施了这么两个法律。

也正是这两个法律,保障和配合刘彻“推恩令”的实行,才逐步解决了王侯们叫板朝廷的政治局面。

对于先祖成功的做法,刘秀当然要实行“拿来主义”。

简单的说,“阿附藩王法”就是规定对于王侯的权势过限、王侯追求法外利益,以及其他人阿谄王侯、或者对王侯不法言行知情不举,要以重法惩处。

“左官之律”则是一种干部人事法规。

“左官”是指在王侯封国任职的官员。该法规规定,在王侯封国任职的干部,其职级以及各方面待遇都要低于类似的在朝廷及其地方政府任职的干部,还应该受到歧视;在王侯封国任职的干部转任朝廷及其地方政府的干部,应该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这两个法律是很厉害的,前者严格限制王侯们追逐法外利益、搞小动作,后者严格控制王侯们延揽人才。

这样一来,刘秀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功臣的举措,在大肆封赏的同时,夺取实权、限制胡来,加上他本人有着别人无法取代的威望,始终牢牢掌握着中央集权和庞大的军队,功臣们都老老实实地交出军政实权,享受法定待遇、运用法定权力,老老实实,不敢越过雷池半步。

刘秀在处置功臣上是如此妥善、自然,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在这儿,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邓禹作为刘秀的小学弟、首席智囊,史称刘秀开国的第一功臣、中兴功臣第一人。

自从河北发展以来,他殚智竭虑地追随、辅助刘秀,刘秀对他的信任和宠爱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先后授予他多个军政要职,定都后又任命他为帝国首任大司徒,让他总理朝政。

在封爵赏赐上,刘秀对他极为慷慨大方,对他册封、定封都是按照侯爵的最高规格,给他的食邑也是侯爵中最多的。

天下基本统一以后,邓禹敏锐地觉察到刘秀治国思路的变化,认为刘秀想“偃干戈,修文德”,不想看到那么多功臣拥兵巨万在京城及其周边晃悠,就率先主动交出兵权,要求辞去军政职务,专心研究儒学。

(乃去甲兵,敦儒学。)

刘秀对邓禹的表现非常满意,陆续罢免了他的多个军职,但仍然让他以朝廷高级顾问(奉朝请)的身份参议大事。

邓禹是儒将,在历史上以足智多谋著称。他品格高洁,待人敦厚,觉得刘秀对自己恩宠无限,自己更应该以身作则,顾大局、识大体,谦知进退,严格按照刘秀的要求去做。

现在,天下已定,他为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淡薄名利、远离权势。

所以,在交出各种军政权力之后,邓禹除了应朝廷招呼参与一些研究性、礼仪性的活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儒学、修整家教上。

他的家教科学、严格、而又充满人文关怀,非常成功,足为后人模范。

他有13个儿子。

在一个深受皇帝器重的开国元勋家里有这么多儿子,单是管理好、不出事儿就是很不容易的。

邓禹从儒学的家庭伦理入手加强家庭教育和管理,要求孩子们“各通一艺”,每人都要钻研和掌握一门学问。

同时,他要求全家的生活开支一律取之于朝廷赐封的食邑,绝不允许家人做生意、办产业。

(资用国邑,不修产利。)

对于邓禹的做法,刘秀很是推崇,更加看重他了。

公元56年,刘秀邀请邓禹再度出山,再次担任大司徒一职,并且随自己到东方巡视,参与祭拜泰山仪式等大型活动。

当然,邓禹历经疆场和宦海,早已功成名就,内心十分安详,很能把握自己的位置,处处表现得既恪尽职守,又敛抑谦退。

他的表现得到刘秀及后来继位的明帝刘庄的共同赞赏。

他越是谦虚、知趣,刘秀父子越是满意、越是想对他更好些。

后来,刘庄在追念老爸的佐命功臣、开国元勋时,首批排列出云台28将,邓禹名占首席。

相关阅读:我在秋斩刑场当缝尸人那些年我的副本全球流行前女友是大明星前女友又上门了长安少年游循界神迹我在西游奶孩子戈壁滩上的黑科技大佬走近娱乐圈之公司倒闭三百遍美女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