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穿越刘秀君临天下章节

123、 再战而胜

推荐阅读: 我的父亲叫灭霸 乡野小神医 魔天 逆天邪神 大叔,不可以 贴身狂少 赘婿当道 修罗武神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龙王殿

热门推荐:、 、 、 、 、 、 、

面对刘永、张步猖獗,伏隆被害,盖延难以控制局势的紧急局面,刘秀迅速做出新的部署:

一是免去邓禹大司徒职务,伏湛接任,同时封伏湛阳都侯;二是调整东线军事部署,安排豪华阵容,由大

司马吴汉挂帅,率建威大将军耿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出征讨伐,盖延配合。

东线刘永等人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彻底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由于盖延没有对刘永乘胜追击,刘永集团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公元27年2月,刘永派使者在封张步为齐王的同时,封另一个割据者董宪为海西王(据郯城,今山东东南部

),目的当然是抖擞精神、抱成一团,再战刘秀。

面对刘秀的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刘永十分头痛。

经过几个月的反省和深思,这一次,他也改变了策略:既然刘秀派出了由大司马吴汉率领的豪华阵容,我

也不能凑合,结盟张步、董宪,一起接招。

东线的战争扩大了!

本来,时世和刘秀都给了盖延充分表现的机会和舞台,可他只能唱武戏,文戏唱得不怎么样,没能把握好

这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时机,可惜了。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现在,时势想造就老盖,老盖没反应,时势只好造就别人了。

那就看吴汉的吧,他也是大家的熟人了。

吴汉是旷世良将。尽管他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明显的不足,但仍不失为史家公认的良将。

也就是说,在军事这个行当,他做到了极致,达到了普通兵家没有达到的高峰。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吴汉是个很复杂的人,史家对他的评价差别也很大。

原因很简单,他的身上打上了太多的时代烙印,而他的思想意识、处事方式和所作所为都有着明显的双重

性。

比如,他对刘秀忠心耿耿、忠于职守,但有时候又不执行命令,擅作主张;他很多时候自律甚严、军纪严

明,但有时候又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他贪图功名、争强好胜,但有时候又严格约束自己和亲属,散发自己的田

产,甚至临终还请求刘秀不要赦免自己的可能犯下的罪错;有的史家说他“刚毅木讷”,另外的则说他没有口

才、但有美德。

总之,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厌恶他的人说他是“屠城悍将”、“贪功好杀”,而挺他的人则说他智

勇双全、清正廉洁,是“开国良将”。

但是,我们也必须说明的是,刘秀就很挺他。

刘秀挺吴汉的原因,我们将在以后稍微空闲时专门分析,那时候我们还将认真分析总结刘秀身边的各种势

力集团。

现在,我先简单告诉大家的就是:

其一,吴汉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宛城人,亲戚、老乡在什么时候都很重要。

其二,吴汉是个猛人,不,他是个典型的猛人、猛人中的猛人。

他天生就是打仗的料儿,在刘秀手下又有很多机会,表现十分抢眼。

前几年,刘秀在河北发展时,每每要扁谁,往往是他提出意向和要求,邓禹出谋划策、制定方案,吴汉负

责具体执行。

吴汉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当先锋,无论攻城还是砍人,很少有他摆不平的。

在那些激烈、残酷的对决中,除了在现场直接指挥,吴汉还喜欢率先冲入敌阵、率先登城、率先砍人,激

励得手下将士个个热血沸腾、争先恐后、奋不顾身。

其三,吴汉是邓禹极力推荐给刘秀的,而邓禹是刘秀的头号心腹和首席智囊。

有的史家说他不是刘秀的发小,不是刘秀起兵时的伙伴,是刘秀在河北发展时插队的。

其实,纵观刘秀君临天下之途中的部属,他真正的发小只是极少的几个同志,如萧县人朱浮,那些为他运

筹帷幄、折冲千里的文臣武将,多是在路上陆续汇集在他麾下的。

刘秀在河北最困难的时候,吴汉投奔在他那儿。

起初,他并没有引起刘秀太多的注意,是邓禹慧眼识人,屡次推荐(数相荐举),他才被刘秀器重,不断

被委以重任。

但是,吴汉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每担重任,必建奇功。

刘秀当然对他十分满意。

其四,吴汉对刘秀绝对忠诚,或者说是刘秀的铁杆粉丝。

他早在河北安乐县当县长时,就崇拜刘秀,盼望能投在刘秀手下效命。

(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

那时,刘秀在河北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

吴汉毅然弃官,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历尽艰难险阻,带着一批朋友斩杀王郎的军政干部,数百里奔

袭,去投奔刘秀。

当然,他后来在刘秀手下屡有精彩表演,我们也说过了。

刘秀平定河北以后,最早、也是最坚决地劝他登基的心腹和粉丝中,就有吴汉。

是啊!王朝刚刚建立,天下还不太平,正是用人之际,象吴汉这样的干部不用还能用谁呢?

说到这儿,我们还要搞清楚一个情况,再重申一下,刘秀对刘永用兵,先派盖延,再派吴汉,既不是对刘

永不重视,也不是用老盖无效的补救措施,而是前一段时间,刘秀和吴汉都太忙,实在腾不出手来。

去年初,刘秀对刘永下手时,正在对四面八方的对手打组合拳。

而吴汉身为国防部长(大司马),也没能专心谋划国防基础建设,正按照刘秀的安排,率领9位将军肃清中

原地区的农民武装和地方割据势力。

很显然,中原不稳定,刘秀的王朝一刻也不能安宁。

公元27年的春天,说来就来了。

大司马吴汉去年在肃清中原时,基本上是刘秀指哪儿、他就打哪儿,他打哪儿就能摆平哪儿。

他在刘秀的指点下,率领豪华阵容,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碰上谁砍谁,基本上是

如入无人之境,胜负没有什么悬念。

所以,肃清中原的战役几乎成了他老吴个人风采的一种展示,同僚称他为“常胜将军”,敌人则闻之丧胆。

但是,老吴这次到了东边来,情况有点不一样:形势有点复杂,过程有点曲折,双方的人马有点混乱,而

较量的观赏性则更强了。

第一仗,吴汉想吃掉据守广乐的苏茂。

老吴这样打算是有考虑的。

一来苏茂是著名叛徒,收拾他可以昭告天下:在这群雄逐鹿的时候,谁当孬种都不会有好下场。

关于苏茂由更始投刘秀,又由刘秀投刘永的经历,大家已经知道了。

本来嘛,乱世之中,如果谁的骨头软了一点儿经不住威胁利诱,品格高了一点儿想弃暗投明,或者品格差

了一点儿想玩儿点阴招,适当投降、或者说起义一下,是比较常见的。

纵观我国历史,向来不乏投诚或变节的人。但是,如果谁经常这样,就会为人们所不齿。

吴汉认为,苏茂本来是自己的下属,他对刘秀的背叛政治影响十分恶劣,自己也感到灰头灰脸的,不借此

机会收拾他实在说不过去。

对!不先扁他扁谁?!

二来苏茂是刘永任命的大司马,也就是刘永的最高军事首领,先拿下他很有意义。

在吴汉看来,就像不能承认刘永为皇帝一样,苏茂作为所谓的“大司马”也是个赝品。

但是,作为交战双方,“大司马”在两边的职务和分量是一样的。

顺便说一下,吴汉去年被刘秀加封为广平侯,而刘永则因为苏茂叛变有功,不久前封他为淮阳王。也就是

说,苏茂比老吴的爵位还要高。

简单地说吧,吴汉这番高调出征,如果上来先把对方的国防部长拿下,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军事价值,

都是非常之大的。

其三,最重要的是,从现实军事形势来看,先打苏茂几乎是吴汉别无选择的选择。

道理很简单,广乐在刘秀、刘永势力范围交界处不远,是吴汉东征遇到的、刘永的第一个重要据点。

如果拿下它,接下来就好打了;否则让它杵在那儿,老吴深入敌人腹地时就老是要想着别背后挨打,很难

放开手脚。

那就先拿广乐祭刀吧!

可是,事情并没有吴汉想的那么顺利。

面对自己的老领导吴汉率大军压境,苏茂也并没有胆怯,带着将士出城迎战。当然,他也知道老领导的脾

气,这时候要装孬逃跑也是没头绪的。

老领导特别擅长追着人砍,擅长在追击中把人灭了,如果面对面过招占不了上风,想逃跑是基本上没戏的。

广乐城外,吴汉指挥大军猛磕,苏茂率领守军拼命抵抗。

在吴汉,拿下广乐是志在必得;在苏茂,要是败在老领导手里必然是死路一条。

经过几轮激战,老吴猛招不断,完全是去年踏平中原时的感觉。

渐渐地,苏茂则招架不住,退回广乐城里。

(与永将苏茂连战数次,茂败入城中。)

老吴对敌人向来能够下得了狠手,并不松懈,督促部下迅速完成对广乐的包围。

他督众在广乐城的四周搭起云梯,轮番猛攻,眼看就要破城。

就在这个时候,躲在湖陵的刘永见势不妙,连忙安排大将周建搭救苏茂。

假如苏茂玩儿完,将是唇亡齿寒,不!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不!吴汉这把尖刀照直就捅过来了!

赶紧搭救苏茂!

周建迅速召集10多万将士,像救火一样奔往广乐。

杀!

这时,吴汉轻敌了。

老吴手握重兵,对这趟出差看得很轻松,因为对手实在不像个对手:刘永不过无名小辈,无非占了个是刘

家血统;苏茂是自己过去的部下;周建之流还从没听说过。

老吴很蔑视刘永和他的这几个手下。

骄兵必败,这个规律经常有例子,眼下吴汉也没能免俗。

当周建率10万大军赶来援救苏茂时,为了防止周、苏汇集一处,吴汉派出一支轻骑迎击。

同时,按照自己的一贯风格,老吴亲自带队,身先士卒,冲在同志们的前面。他似乎想亲自一巴掌把周建

搧到一边儿凉快去!

但是,很不幸,周建的人马太多,不是那么好搧的。

一番激战,老吴的精锐轻骑并没有占上风。

不,老吴不是没占上风,而是很快处于下风。

他的轻骑兵虽然勇猛异常,但撑不住对方人多。

老吴的将士虽然有数万人,但要把广乐城围起来,人手也并不宽裕。

而他能抽出来截击周建的轻骑兵,往大了说也不过数千人。

而周建带着10多万大军一路赶来,明显占了人数上的优势。

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战场实况:

假如周建的10多万人马是摆开阵势在那儿等着的,老吴的数千轻骑来冲阵,也就是以动打静,以他的凶狠

勇猛,完全可以在任何地方砍开口子。

而双方都是运动着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10多万人往同一个方向运动,本身就有很大的冲击力,或者说,这几乎就是一股洪流。

而老吴的轻骑兵每人要砍倒对方几十个人,才能遏制住这股洪流。

当然,老吴还要时刻提防苏茂从广乐城里冲出来。

这样,一番激战,吴汉渐渐寡不敌众,他的轻骑兵无法阻止这股洪流涌进广乐城。

见此情形,老吴怒火再起,呼号部下拼死抵住敌人,自己则拍马向前,又杀入敌阵。

忽然,不知从那儿飞来一支冷箭,正中他胯下的马首。那马痛得昂首一跳,把他掀翻在地。

左右亲随连忙抢上前去,拼命相救,才把他保护回营。

主帅负伤,诸将只好收兵。

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周建率众冲进城里,与苏茂会合。

吴汉这下坠马摔伤有点偶然,也有点意外。

不过没有办法,他摔得很重,回营后躺着不能动弹。

就是这偶然而意外的一摔,差点儿改变战局。

也没办法,冷兵器时代本来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

无论英雄还是狗熊,由于因缘际会而成事儿、或者坏事儿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老吴很懊丧,也很急。

当天傍晚,他的膝伤未见好转,疼痛所致,难免要哼唧两声。

他的受伤直接影响到大家的斗志。

这时候,骠骑大将军杜茂等人来如实报告,说是大敌当前,由于吴部长(国防部长)受伤,弟兄们心里都

很害怕,下面的仗咋打是个问题。

(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由此可见,吴汉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很强,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本人的从严治军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听军心动摇,吴汉顾不得伤痛,立即跃然坐起,裹伤出营帐,安排手下宰牛上酒,犒劳将士。

在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盛宴上,老吴发表重要讲话,其实就是新一轮拼杀到来的战前动员。

几乎所有注意吴汉的史家都较为详细地记下了这一幕。

如果有随军记者在场,他(她)完全可以像下面这样报道:

广乐城外的田野上,春风吹过,寒冷中带有丝丝缕缕的暖意。

军营里外灯火通明,刘秀汉王朝国防部长吴汉先生正在举行盛大的誓师宴会。

在高级将领和骨干指挥人员所在的主宴席上,吴部长裹着膝伤出席,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在有关将军安排了一些具体工作之后,吴汉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

吴部长说:

“敌人虽然很多,但都是结伙为寇、打家劫舍的乌合之众。他们胜利时争权夺利互不相让,失败了就先保

自己互不搭救,是不讲什么气节忠义的。现在,皇上派我们东征,正是我们建功立业、封侯拜将的时候。关键

时刻到了,让我们同仇敌忾、合力杀敌,努力争取胜利!”

吴部长一席话,言简意赅,慷慨激昂,豪气干云,得到广大将士的热烈响应。

大家情绪高涨,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跟着吴部长多砍敌人。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那边,广乐城墙上,合兵一处的苏茂、周建一点也不敢怠慢,时刻观察着吴汉的举动。

夜幕下,一场新的血战,正在紧张地酝酿着。

再说苏茂、周建,在城里合兵一处之后,一边加强城防,一边犯起了起初吴汉犯过的错误:轻敌。

苏茂虽然过去是吴汉的下属,可他一直忙于投降,先后受朱鲔、盖延直接领导,加之刘秀身边与老吴同样

风格的将军并非仅有,所以并没有机会领教他的厉害,也没有认真学习他的战略战术思想。

周建则还没有跟吴汉过过招。

两人认为,吴汉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是个猛人,自己占据兵力优势和牢固的城防,完全可以欺负、甚至

于消灭他。

我们综合当时和后来的情况可以知道,苏茂、周建与吴汉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这两个家伙天真地认为,自己有10万大军可用。

其实,这所谓的10万大军的构成是很不靠谱的:这是一支为了紧急救援广乐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有着强

烈的“乌合之众”的嫌疑。

那边吴汉大军压境,甚至已经把广乐包围了,按照刘永的命令,周建才收集一些散兵游勇和成群的饥民,

组建这支队伍。

当然,时间紧、任务重,周建根本来不及对这支队伍进行起码的编排、训练。

总之,这是一支十分业余的队伍,可称为“乌合之众”。

一般来说,“乌合之众”往往有这样的特点:

一是有数量,既然大家按照很不讲究的方式组织起来,七搞八搞就能弄来很多人。

二是没质量,大家往往为了某种现实、甚至低俗的目的凑到一起来了,谁也不怎么讲究奋斗目标、主义、

信义,所以为人处事也不讲究、甚至为世人所不齿。

三是有群胆,仗着人多,遇到什么事儿喜欢一拥而上,兜头就打,能打倒谁就打倒谁,能吓着谁就吓谁。

四是没孤胆,真正到了关键时候,谁也不愿意站出来挑头承担重活儿和责任。

苏茂、周建的失误并不在于率领这么一帮乌合之众,而是在于他们根本不了解乌合之众的上述特点,反而

认为手下的这10万来个哥儿们,就是一支可用力量。

第二天早晨,天刚发亮,周建指挥手下的乌合之众打开城门,想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对吴汉的汉军展开反包围。

苏茂在城中坐镇。

(旦日,建、茂出兵围汉。)

这一下把老吴的部下给激怒了!

他妈的,这太不像话了!

这太欺负人了!

扁他们!

…………。

吴汉胸有成竹,立即命令队伍稳住阵脚,迅速组织手中最精锐的将士破敌。

老吴仍然坚持认为,在这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真正的战斗从来不在于人数多寡。

他的这支最精锐部队大约3000多人,主要由3部分人组成:4部精兵,黄头巾特种兵,乌桓突骑。

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特种部队。

吴汉亲自作战前动员。

他戴盔披甲、跃马挺戟,直接安排了任务和战术。

紧接着,他宣布了这支队伍的纪律,很简单、也很实用,就两条:

一是闻鼓而进,二是退后立斩。

(闻雷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

趁着晨光微亮,周建指挥下的乌合之众压了过来。

吴汉看看敌人靠近了,突然亲自擂鼓,号令自己的特种部队进攻!

在激越的军鼓声中,特种部队的将士们旋风般冲出,拼命杀入敌阵。

大家早就情绪高涨了!

大家早就激情难捺了!

乌合之众一下子懵了,有的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成了无头鬼。

汉军的特种兵如入无人之境,扁起敌人像砍瓜切菜一般。

一见有更生猛的,乌合之众很快作鸟兽散。

赶紧跑吧!

乌合之众掉头就往回跑,特种兵们岂能放手,紧追不舍。

追着人打,是吴汉的拿手好戏。

这边乌合之众抱头鼠窜,恨不得一步跨进城门。特种兵们腿脚更快,恨不得半步就抢进城里。

城门的守卒根本没有想到刚才出去的人回来快,也根本来不及关门。

这样,逃跑的和追赶的两支人马,几乎是争着抢进城门。

当然,同样是进城,这时乌合之众是逃命,而特种兵们则是砍人砍烦了,要捣毁苏茂的老巢。

眼看吴汉太猛,苏茂唯一的反应就是:跑!

于是,他与周建丢下广乐城和广大的乌合之众,没命似的奔向湖陵。

(建军大溃,反还奔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茂、建突走。)

吴汉立即控制了广乐城。

几乎在吴汉大战广乐的同时,半年多前刚被盖延拿下的睢阳发生了变故:当地老百姓起来造反,迎接刘永。

(睢阳人反城迎永。)

在睢阳老百姓的欢迎和帮助下,刘永又回到了自己的“都城”。

这次睢阳变故,说明刘秀还没有被当地老百姓认可和接受。

盖延东征刚刚取得初步胜利,光知道忙于在沛、楚、临淮等郡国西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搞祭祀活动,讨好刘

秀,而大量稳定人心、恢复民生、安定社会的工作则没有做,至少是做得还不够。

作为刘秀普通的粉丝和徒弟,老盖并不是最得刘秀真传的。他只知道攻城略地,并不知道人心之城不仅最

难攻、而且也最难守。

现在,一看刘永又回到睢阳,老盖才慌了,立即集合队伍,再次包围了睢阳。

再说吴汉,拿下广乐城后顾不得疗伤和休息,留下骠骑大将军杜茂和强弩将军陈俊等守住,自己立即率领

大部队追击苏茂、周建。

眼见苏、周与刘永一道窜入睢阳,他随即率部与盖延会合,包围了睢阳。

兵贵神速,穷寇必追。

这就是老吴的风格。

睢阳城里,刘永与苏茂、周建等“君臣”别无选择,只有一条路可走:困守睢阳孤城。

睢阳城外,吴汉稳稳地安营扎寨,部署用铁桶战术围困这座孤城。

在研究工作的时候,吴部长充分肯定了盖延将军半年多前打睢阳的办法,即:围而困之。

当然,吴部长对这种战术也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他只是抓住了两个关键环节,就把把这种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是围,要围得严、打得急。

吴部长安排部队全面包围了睢阳城,每天都要敲打敲打城墙(昼夜急攻),给城里面的人以极大的压力。

二是困,要困得紧、饿得很。

吴部长安排部队把睢阳城周围的庄稼以及能吃的野草都全部收割干净(收其野谷)。当然,谁想跑进睢阳

城给刘永送吃的喝的,也是根本不能允许的。

这样,睢阳本来物资就不怎么宽裕,经盖延、刘永折腾几个来回就更紧张了。

眼前,苏茂、周建的残兵败将又躲进来,粮草供应就更加紧张。

史料称,吴部长围城时间不长,刘永的人就“兵吏皆有菜色”。

但是,吴部长一点也不急,他有的是给养和时间。

针对城里敌人的焦虑和惶恐,他下令:先这样围着吧!

就这样,双方僵持了3个多月,睢阳城里的粮食告罄(城中食尽)。

刘永很狼狈,实在没有办法,只有使出惯招:跑!

吴汉早就料到敌人会有这一天,调整战术,决定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他把围城的口袋稍微松了松。

刘永抓住机遇,留下弟弟刘防守城,自己带着苏茂、周建瞅个空子逃了出来,一直奔向酂地(今安徽亳州

东北)。

当然,吴部长不会放手,立即安排盖延等诸将追击(诸将追急)。

刘永狼狈极了,连忙丢下辎重,继续奔命。老盖收起辎重,仍然继续狂追不舍。

将要到酂地的时候,苏茂、周建已经跑散了。惊恐万状的刘永几乎成了孤家寡人,身边仅有部将庆吾跟随。

大家注意,庆吾之所以到了这时候还跟着,并不是对刘永太忠诚,而是还没找到更好的逃命方法。

不过,庆吾的方法终于来了。

庆吾这个人没什么太大的名气,在历史上留下的唯一的痕迹,就是这次陪着刘永逃命。同时,他也因此成

为历史上很另类的陪跑。

陪跑并把主跑跑死,这绝对是我国历史上一道黑色的风景线。

快跑!这是一次让人绝望的逃命。

累得要命,饿得要死,前面没有头绪,身后追兵紧逼,这确实很容易让人绝望。

仔细想想,刘永没有刘秀有福。

刘秀在河北发展时也常常身临绝境,而身边的徒弟和粉丝仍然死死追随;刘永平安时前来阿谀奉承、蝇营

狗苟的人像雨水一样多,像云彩一样挥之不去,而大难来时都立即作鸟兽散。

现在,庆吾没有作鸟兽,他要当猎人。

庆吾跟着跑,越来越绝望、越来越感到没意思,也越来越想当猎人。

跑着跑着,庆吾趁刘永不备,一刀把他的头砍了下来。刘永猝不及防,死了都不知道这一刀是怎么回事儿。

随即,庆吾掉转马头,拿着刘永的脑袋向紧紧追来的盖延的手下求降。

这是好事儿!

老盖马上安排专人陪同庆吾去洛阳,向刘秀汇报、请功。

为了鼓励敌人反水,在办了一系列的手续之后,刘秀册封庆吾为列侯。

(诸将追急,永将庆吾斩永首降,封吾为列侯。)

刘永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挂了,但他称帝的闹剧并没有谢幕,部分演员还在起劲儿表演,观众还没有散净。

我们说到这儿,可能有的同志多少看出点儿什么,比如:吴汉部长的表现有点儿失常,动作有点拘谨。

对!

按照常见的风格来看,吴部长用兵迅疾,动作凶狠,心机阴鸷。

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无论是烦他还是挺他的人,对于他的基本的动作风格还是意见比较集中的,那就是

:快、狠、阴。

但是,东征讨伐刘永以来,大家尽管回头看看,老吴的基本动作风格都不是太明显,上述3个特点很不突出。

换句话说,吴部长对刘永的讨伐有点拖泥带水,虽然他的个人表现和有的战斗可圈可点,但是,总的看来

,动作还显得拖沓、不连贯,犹犹豫豫、畏首畏尾。

这样,刘永和他的盟友们虽然老是挨重拳,可只是有机会喘口气,以至于不久,刘秀亲自出面,才把东边

的形势摆平。

为什么?吴部长的动作为什么放不开?

答曰:为了刘秀。

一曰沛、楚、临淮一带,包括广乐、睢阳等地,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家乡,100多年来一直被当做“帝乡”。

“帝乡”而已,是不能乱动、不能胡来的。

西汉时期,帝乡的人们享有许多道义上的荣耀,政治上的便利和税赋上的好处。

在这儿当老百姓可以以皇帝老乡的身份来吹牛,也可以少缴或不缴税。在这儿做官容易出政绩,但也得处

处陪着小心。

刘秀为了彰显自己是刘汉皇室正统,也一直尊奉这一带为“帝乡”。

前不久,盖延平定这儿时,首先修刘邦庙、建立祭祀制度,而不是做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和巩固政权

工作,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二曰刘永是刘汉皇室。

“皇室”而已,是不大好对付的,因为皇室要比一般的百姓家庭复杂得多,谁和谁关系近一点儿,谁跟谁

关系远一点儿,都是不靠谱的。

今天的敌人有可能就是明天的朋友,不,为了某种目的,皇室之间的敌友关系是完全可以瞬间转换的。外

姓的不说,单是刘邦以来刘汉宗室的恩恩怨怨就没谁能扯得清。

可以这么说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有多复杂,那么皇室的关系就有多复杂。或者说,复杂的社会政

治经济关系,总要表现为一定状态的皇室关系。

既然皇室们的关系外人不好说,那就悠着点儿吧!

所以,吴汉部长奉命收拾刘永,就像冲进瓷器店里捉鸡,得拿捏好动作的分寸,既不能让鸡跑了,还不能

打碎瓷器,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儿。

这确实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

再说刘永的身后事吧。

他这边一挂,睢阳城里,他的弟弟刘防立即率众投降。

可是,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吴部长一点儿也笑不出来。

因为刘永虽然挂了,但他的后代和部下人还在、心不死,随时要做垂死的挣扎。

苏茂、周建本来是打算和刘永一道逃往酂县的,可跑着跑着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刘永的头被人割去了。

他们惊慌之中,立即改变主意,带着刘永的儿子刘纡逃往垂惠(今安徽蒙城北)。

在垂惠,苏茂、周建共同拥立刘永的儿子刘纡为梁王。

刘永的横行将军佼彊,则逃到他最初发迹的西防,拥兵自守。

相关阅读:我在秋斩刑场当缝尸人那些年我的副本全球流行前女友是大明星前女友又上门了长安少年游循界神迹我在西游奶孩子戈壁滩上的黑科技大佬走近娱乐圈之公司倒闭三百遍美女公寓